作为“孤愤之书”,浓烈的感情色彩和超俗的审美追求,为《聊斋志异》创作艺术的主要特征。 蒲松龄在创作时,往往驰想天外,神与物游:“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聊斋自志》)这种感兴飞动的激情,恰足以表现幻异小说的奇诡。在各类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的愤激,也有童心展现的温情;既有口诛笔伐,也有幽默讽嘲。诸般幻异故事,都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聊斋志异》的问世,使得一度沉寂的中国文言小说重现光辉,在艺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实质是在发扬中国文学优秀传统基础上的艺术创新。蒲松龄有着丰厚的文学修养,他不仅“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而且自觉地发扬楚骚的创作精神。其《聊斋自志》谓:“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聊斋》为文,狂狷傲世,不遵矩度,盖亦步武楚骚,直抒胸臆,不择好音。《聊斋志异》每于篇后仿《史记》的“太史公曰”,添加“异史氏曰”论赞一段,把艺术具象的意蕴径直地表达出来。全书有“异史氏曰”近二百则,为数之多,用意之深,均不同于唐传奇偶尔加入的议论体例。这一形式的采用,是对《史记》美学思想的自觉发扬。盖蒲松龄“长命不犹”、“仅成孤愤之书”与司马迁“意有所郁结”、“发愤之所为作”,两者之间有其相通会意之处。鲁迅先生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聊斋》则把楚骚的艺术传统用之于小说,遂使中国文言小说艺术再生奇葩。蒲松龄的这种创作精神,在今天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据说罗刹搞得此书近期有些热,回回炉吧,适度重新理解一下老夫子的心思……
《聊斋志异》书中作者用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写人写鬼,写的是鬼狐仙怪,讲的却是人情世态、讽刺和抗争,将人性的幽暗和光辉说透了,将社会的真相和规则都原形毕露了,因为所有的狐仙鬼怪都不是动物本身,也绝不是“鬼故事”那么简单,所以,归根结底的总结就是人类无休止的贪念欲念,才是最大的毒瘤,因而《聊斋志异》的故事就像一把利刃,狠狠刺破人性的遮羞布,暴击了人世间的不公,它所传达的深远意义一直都还在影响着现在的人们。
Part1 创作背景 我们理解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看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Ta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在讲《聊斋志异》的文学内涵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补充一下这部著作的创作背景。它诞生于我国清朝中期的康乾盛世。所谓“康乾盛世”,指的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持续一百二十多年的封建时代末日余晖,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在当时发展到顶峰,由此带来了稳定的政局和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则表现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登峰造极——军机处,这个封建皇权的极端产物应运而生。 所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近代前夜里潜伏着许多饶不可见的魑魅魍魉,它们蛰伏在盛世的灯火阑珊处伺机而动,后来的鸦片战争,便是它们咬破中国的命运咽喉以后凝结而成的血痂。但今天我无意在这里讨论农业文明与工业社会的本质冲突,我们只把目光聚焦到农业文明本身。 从事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土地兼并,农民失去生产资料,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并且,由于土地兼并所带来的政治腐败,也直接影响科举制度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蒲松龄就是当时深受其害的知识分子之一。再加上以文字狱为代表的思想高压手段,对人们的创造力进行了残酷的遏制,这更使得任何人的新奇想法摆在现实面前,都等于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Part2 政治讽刺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蒲松龄作为一名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没办法投笔从戎,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壮烈口号,但他仍可以“以笔为刀,剜肉补疮”。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之下,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就成了他最想表达的文学内涵之一。其中最典型的篇章就是选入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促织》,由于皇帝爱斗蟋蟀,地方官员便趁机媚上邀宠,胥吏也借端勒索百姓,遂至“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堪称现实版的“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 对于贪污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僵化,蒲松龄也毫不客气地揭开了它们的遮羞布。他讽刺那些考官们各个都是“乐正师旷、司库和峤”之流,不仅耳聋眼瞎,还爱财如命。《阿宝》篇的男主角孙子楚,就因为坚持自己的凛然正气,不愿与这帮蛀虫同流合污,所以屡次落第。《续黄粱》里,蒲松龄更是借男主角之口,痛斥了官商勾结、贪污腐败之风对普通民众的迫害—— “窃以曾某,原一饮赌无赖,市井小人。一言之合,荣膺圣眷,父紫儿朱,恩宠为极。不思捐躯摩顶,以报万一;反恣胸臆,擅作威福。可死之罪,擢发难数!朝廷名器,居为奇货,量缺肥瘠,为价重轻。因而公卿将士,尽奔走于门下,估计夤缘,俨如负贩,仰息望尘,不可算数。或有杰士贤臣,不肯阿附,轻则置之闲散,重则褫以编氓。甚且一臂不袒,辄迕鹿马之奸;片语方干,远窜豺狼之地。朝士为之寒心,朝廷因而孤立。又且平民膏腴,任肆蚕食;良家女子,强委禽妆。沴气冤氛,暗无天日!奴仆一到,则守、令承颜;书函一投,则司、院枉法。或有厮养之儿,瓜葛之亲,出则乘传,风行雷动。地方之供给稍迟,马上之鞭挞立至。荼毒人民,奴隶官府,扈从所临,野无青草。而某方炎炎赫赫,怙宠无悔。召对方承于阙下,萋菲辄进于君前,委蛇才退于自公,声歌已起于后苑。声色狗马,昼夜荒淫;国计民生,罔存念虑。世上宁有此宰相乎!内外骇讹,人情汹汹。若不急加斧锧之诛,势必酿成操、莽之祸。臣夙夜祗惧,不敢宁处,冒死列款,仰达宸听。伏祈断奸佞之头,籍贪冒之产,上回天怒,下快舆情。如果臣言虚谬,刀锯鼎镬,即加臣身。” 这是最令我肃然起敬的一段台词,也是现实问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折射。实不相瞒,我读《聊斋》的初衷,是为了积累女性外貌描写素材,但没想到读着读着,就窥见了蒲松龄在角色身上寄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诉求。他是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四书五经是他的必修课,所以男主角的家国情怀,也是他自己在角色身上的精神投影,更是《聊斋志异》这部作品最矍铄的精神成就——正统的儒释道思想和佛家倡导的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正如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里所言:“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醇正,准情酌理,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顽愚。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 《席方平》篇的主角席方平为父伸冤的故事,是这段话的最佳佐证。他在人间的城隍庙和郡司衙门苦求无果,于是毅然决然堕入轮回,到冥府求助于阎王爷。无奈整个冥府也都被杀父仇人羊氏收买,他们沆瀣一气,对席方平严刑拷打,希望他能屈从于他们的淫威。可是席方平勇敢顽强,气节高尚,最重要成功地帮父亲沉冤昭雪。它不仅明喻了当时整个社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倾颓溃烂,也讴歌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蒲松龄还在《水莽草》里塑造了一个反对世俗损人利己、坚持仁爱、勇于斗争的祝生的人物形象,也在《官梦弼》里讨论金钱与人性,志向与能力,并不单单只写落榜书生与狐仙鬼怪的爱情故事。 Part3 人性解放 即便他写爱情,也借这些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所以,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尤其鲜活,我最喜欢那个全家被奸人所害以后,仍然处变不惊,设计报仇的庚娘;也喜欢一心救民于水火,不贪恋尘世间男欢女爱,只想得道成仙的辛十四娘;还喜欢积极追求爱情,同时也卓然独立的葛巾。她本是一只牡丹花精,为报恩而生情,与常郎私奔结合,又在常郎怀疑并陷害她时断然离去,没有卑躬屈膝,没有摇尾乞怜,只是“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另一位自主决定命运,追求理想爱情的人物是白鲟精白秋练,她爱慕与之情投意合的书生慕蟾宫,于是用自己的诗才和能力挣脱了包办婚姻的束缚,如愿以偿地与情郎过上了白头偕老的幸福生活。 当然,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要数特立独行,傲骨铮铮的商业奇才——黄英。她是菊花幻化成的女子,善于经商,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男主角马子才相识,便借住在他的府邸。黄英以“种无不佳,培溉在人”的育菊绝技,富甲一方。她靠经营菊花,从借用马子才的荒园居住、养花,到自己盖起讲究的楼房,过上了“享用过于世家”的生活。马子才丧偶以后迎娶黄英做填房正妻。在封建父权社会里,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要想获得生存权利,只能嫁人为妻,或者委身为妾,而黄英却特立独行,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发家致富。她的丈夫马子才最初并不理解她,认为卖菊是亵渎东篱,也不乐意仰仗妻财生活。可黄英却认为陶渊明之所以穷,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没把精力放到求取财富上,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劳动致富,既能使自己过得好一点儿,又为陶渊明争口气,堂堂正正,何耻之有?此等风骨和思想觉悟,足以令当时迂腐的知识分子汗颜。 不过,若说蒲松龄最偏爱的女性角色,自然非娇憨爱笑的狐女婴宁莫属,毕竟他在故事结尾写章评时,都直接称呼女主为“我婴宁”,通篇40 余万字,此等待遇,无人能出其右。其实我能理解,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钟爱的角色,因为我也写小说,虽然文学成就不敢与蒲公相较,但我所创造出来的女性角色中,也有自己非常钟爱的一个——她是一只聪慧狡黠,心怀天下的狐狸精,芳名胡轶惟。不过,今天我们不讨论她,等将来写《佞•妾》的创作札记时,再仔细剖析她的人物形象。 我们回到《婴宁》本身,要理解女主婴宁的所作所为因何讨喜,就必须先明确一个概念——封建父权社会对女性有一套严格的行为规范,女人只能笑不露齿,笑不出声,否则就有悖纲常,有失检点。可是婴宁却见花笑,见人笑,坐立都笑,甚至与男主王子服举行婚礼时,她还狂笑不止,差点拜不成天地。除了爱笑,她还爱花成癖,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并且与王子服初遇时,她有意遗花地上,勾起男主角内心的相思情愫。二人成亲以后,她常在王子服面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或又故作娇憨,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这一令人捧腹之语。 可以说她的这份天真狡黠,是所有女性形象中的独一份,我在她身上看不到一丝一毫封建礼教的影子,即便在前面提到的庚娘、辛十四娘、葛巾和白秋练等女性角色身上,我都发现了诸如贞洁烈女、无后为大的封建余毒,甚至黄英这个人物的最终结局,也都建立在得到丈夫马子才的认可与尊重之上,言下之意就是女性的个人价值再高,也必须得到男性的承认。 可是婴宁没有,她想笑就笑,想种花便种花,也无惧在人前谈性。她也不是略显俗套的报恩狐女,因为从初遇开始,她便巧设情局,请君入瓮,这种纯粹的主观能动性,着实罕见。这也正是婴宁这个人物形象的光辉所在,难怪蒲松龄钟情于她。 Part4 阿椒总结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是一部文学成就和思想成就都十分卓越的警世之作,它既叙述了贪污腐败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也展现了知识分子朴素的爱国情怀,更闪耀着人性解放与思想解放的先行光辉。于今世而言,国家反腐倡廉,人民爱国拥军,所有中国人,无论男女都能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财富。若如此,便是对这部作品最大的敬意。
中国从古至今,民间志怪小说卷帙浩繁,但真正流传千古、经过时间检验的也就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如果说《山海经》是了解夏商周以前的社会百科,那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是以志怪的形式记录了明清时期的世间百态,所以才有了郭沫若的评价: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全书约500篇,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一,写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篇章读起来酣畅淋漓,例如,席方平的孝心可鉴、贾奉雉的知己难求不离不弃、王桂庵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等;有的则是怒气填胸,原因无他,因为其中关于女性的描写,尽显露着封建礼教的荼毒,比如娇妾妒妇、悍母良妻,等等,关键是身为关键人物的男人,角色如丈夫和儿子,除了躲避,就是帮闲,或者懦弱,亦或是非不分,而结局大圆满的时候却有点坐享其成的感觉。这类的篇章以《珊瑚》为典型。无论是妒妇悔过还是悍母悔过,虽然过程很精彩,但结局多少有点意难平。但脱离时代来看,确实有所警示,除了明白向善以外,还知道以前的家庭是什么样,也明白为什么会有“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老话,这不也从另一方面让我们有所改观么。当然,除了家庭,还有描写人性,写官僚,写经商等等,包罗万象,虽是志异,但确实能应用到生活当中找到对应,可以说写的虽然天马行空,但纪实性非常强。 二、写妖。文中涉及到的妖很多,大多都可以幻化人形,虽然也有妖祟,但是大多都通人性,很多妖类比人都懂得一心向善,知恩图报,向往人世间的真善美。其中,犹以写狐为主,整部书有八十多篇都在写狐。可以说是蒲老先生极其偏爱的一个妖。写妖方面的篇章有《王成》、《狐女》、《葛巾》、《画皮》等等。 三、写鬼。鬼是中国文化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关于鬼的节日就有很多,如中元节等,本书里的鬼也有好有坏,有知恩图报的、有有仇必报的、也有冤鬼从良的,最典型的莫过于《聂小倩》,其实读过聊斋的都知道,《聂小倩》的篇章并不多,但得益于导演的偏爱,很早就搬上大荧幕,后来又随着编剧的改变,使得人物形象日益饱满、故事情节更加婉转动人,竟成了《聊斋志异》最出彩最广为人知的篇章。 四、写神。文章出现的神很多,如关圣帝君关羽、桓侯张飞、雹神李左车、贬谪人间的织女与姮娥等。有的是主持正义,有的则是报恩,如《小翠》,还有的则是赎罪,如姮娥,这方面最出彩的莫过于《小翠》。 除此以外,最出乎意料的是连同性恋的话题都有涉及,例如《黄九郎》,读完以后,让我震惊不已,感觉这还是当初封建理教毒害很厉害的时期吗?然后又不禁感慨,人性又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得到彻底的禁锢,明面不行,私底下也不影响他们释放私欲,否则哪来的奇书《金瓶梅》。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两本经典著作,一本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为魔幻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为主线,叙述了拉美百年历史轨迹。这本书独辟蹊径,喜欢的人喜欢的要命,讨厌的人讨厌的要死,原因除了名字拗口且重复以外,就是情节离奇夸张,让人莫名其妙,感觉晦涩难懂,比如有连续下了四年的大雨,导致鱼都从房间里游来游去;有布恩迪亚家族后代过于漂亮,因为看她而死的;有人在家中坐,财从天上来,牛群繁殖的极其迅速壮大,财富也如滚雪球般的壮大起来;也有布恩迪亚二代奥雷里亚诺上校屡败屡战,打了三十二场败仗却毫发无损,威名远播;最后,“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另一本则是但丁的《神曲》,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诗人,他走进一座幽暗的森林,彷徨一夜后来到了一座曙光笼罩的山脚,遇上了豹、狮、狼(分别象征着肉欲、骄傲、贪婪)三只野兽。危难之际,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俾德丽采之托前来搭救但丁,并带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最后俾德丽采本人带主人公游历了天国。从内容上说,《神曲》描绘了人死后灵魂的不同境遇。生前作恶且不知悔改的人的灵魂被关押在地狱里,它们饱受酷刑折磨,永远不能被救赎。犯过错但有忏悔之心的灵魂进入炼狱,历经考验和磨炼,净化后升上天国。《神曲》的构思极其巧妙,能够体现作者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人物众多,卷帙浩繁,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塑造人物和描写情景,技巧高超,批判性强。 之所以提到这两本著作,就是因为《聊斋志异》也有这些特点,首先就是故事内容离奇生动、想象丰富多彩、虽然很魔幻,但基本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影子,讽刺性和纪实性非常厉害;其次,人物众多无论是历史真人、同时代人乃至神仙,都有据可考,而且成语典故数不胜数,如管鲍之交、盎盂相敲等,文化内涵异常丰富,提现了作者丰富的学识和精妙的写作技巧。所说本书有局限性,就是蒲老先生虽然批判官场上的不良风气、民众饱受压迫、有才之人被庸人埋没,但基本上逃离不出学而优则仕的思维框架,落魄才子的大团圆结局莫过于进士及第和家庭团圆美满。当然这也与环境有关,我们必须理解小农经济的特征,毕竟在封建时代,能吃饱饭就极其难得了,更何况能封妻荫子、光耀门楣了,如今虽然有所改观,不过是经济得道极大的发展,选择多了而已,本质上并无多大改变,只能说是: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暂且写到这里,感悟比较凌乱,经典终须长读。
鬼话连篇鬼气森森的《聊斋》,让刀郎一曲《罗刹海市》炸了,无数来自抖音等平台的精神小伙精神小妹,以不可阻挡之势裹挟着八九点钟太阳的朝气,阳气,像聊斋恶虎扑食,只为搞明白,咱刀郎大哥是在骂某几个人,某一群人还是某种非自然现象。事实证明,无论是故事还是歌词,都是可进可退,可大可小。我说有人以丑为美,你敢不敢对号入座,是驴是马,你说的不算,你又说的算。我躺在家里孵蛋,什么都不知道,就来指点江山因为这首曲子原本被当做人鬼情未了的聊斋,新增照妖镜功能。扯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就是蹭热点就是故弄玄虚纵观古今历史,再看今日新闻,罗刹国,远在大洋彼岸,也可竟在你我身边,甚至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藏不可见人的东西。但只要做好真实的自我,做到阴阳平衡,就不怕下三路冒出点什么,就算真的冒出来,那也是自然现象,把它冲了或者是当肥料就罢了。毕竟有光就会有暗,什么美丑都是相对的,就怕有些东西指鹿为马!
聊斋:盛世下的生育危机 为什么《聊斋》里那么多书生讨狐狸精做老婆? 因为贫穷无妻。 狐狸精是白赚来的,书生家中坐,狐鬼来敲门,不必彩礼,不嫌家贫,不在乎科举功名,偏偏还长得美艳绝伦,最最重要的是:可以生儿子传宗接代。 《聊斋》的结尾,大可归为,狐狸精死去或远遁,生下儿子留给书生,书生终于做官,有后,不负祖先。 《花姑子》结尾「启襁视之,男也。抱归,竟不复娶。」 《娇娜》结尾「小宦长成,貌韶秀,有狐意。出游都市,共知为狐儿也。」 《聂小倩》结尾「数年,宁果登进士。女举一男。纳妾后,又各生一男,皆仕进有声」 《婴宁》结尾「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 《画皮》原文中没有生儿子,胡金铨翻拍的《画皮之阴阳法王》,郑少秋之所以纳王祖贤为鬼妾,是因为大婆不会生,影片最后,鬼轮回出生为女儿。这是为了相貌肖似王祖贤而设计,实际上,古人一定是要生男孩的,毫无例外。 最唏嘘的是《侠女》,胡金铨的武侠大作,一个「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女子,还是逃不脱要给男主生儿子的命运。「子十八举进士,犹奉祖母以终老云。」 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大概清朝到了康熙盛世,士人阶层面临危机,一是阶层贫富差距拉大,通过科举考编做官的名额少之又少,大部分读书人贫病无职,寄人篱下,蒲松龄本人就是,一生失意科场。 二是正因阶层下沉,无官无职无经济来源,讨不上老婆,导致生育危机。光宗耀祖已不能,传宗接代更无望。 整部聊斋,谈狐说鬼,无非是17世纪末盛世下的群体生育焦虑,以及由此生发的「狐狸精」「鬼新娘」的意淫大梦,特别是在山东,道家发源地,狐狸,鬼神,花妖等传说于是流行。 书生和家人们不怕狐鬼吗?也怕的,可是与传宗接代的大使命相比,完全可以接受。宁采臣的母亲本来以「用承祧绪,不敢令有鬼偶」回绝,但一听到聂小倩命中有子,马上改口应承了。 《聊斋》里有自由爱情吗?开头仿佛是有的,说见色起意也好,说一见钟情也罢,但到了结尾,狐鬼往往沦为生育工具。 狐鬼之所以必须死,正是她们只是生育工具,生完儿子,就没价值了。而且从儒家伦理上说,人鬼殊途,没有明媒正娶,苟且交欢,与礼不合,非死不可! 把狐鬼当做生育工具,也真服了古人的想象力。可见其焦虑之根深蒂固,无以复加!
自宋代以来,科举制把所有的读书人限制在中举求官这条狭窄的道路上,使他们的心智、眼界被限定在“四书五经”几本圣贤书上,偏狭陋劣而不自知,更对兑现自我价值有超高的期待。求取功名的过程就是取媚迎合,绞杀自我个性的过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每个人都需要被承认、被定价。因为“欲望的偏狭——求仕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痛苦的单一——落榜是人生最大痛苦”,他们的价值和自尊都建立在被人认可和肯定之上,“一字褒疑华衮赐”就是如此。因为自我的价值始终“有待”于外在世界,所以“知己”之求分外强烈,自我评价和主观情绪也极不稳定。 “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
万物皆有灵性 断断续续,前后差不多两个月终于把《聊斋志异》读完了。最初因对鬼怪神话感兴趣,拿到聊斋兴致很高,读了几卷发现都是一个套路,遂把书丢在一遍了。这期间又读完了二拍,觉得二拍语言太过啰嗦,对鬼怪描写远不如《聊斋》,于是重新又开始读聊斋。这次一发不可收拾,连续每天读10小时以上,这次收获更大,做一个简单的读书笔记。 1.万物皆有灵性。一朵花、一只鸟、一匹狼、一头虎、一只狐、一具尸骸、一个陶器等等在蒲笔下都有了灵性,都变得神奇,总是能精准报恩、精准惩戒坏人。 2.万事皆有因果。你受苦、你有钱、你没有小孩、你有了横财、你落榜、你中举等等,这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宇宙是否有一个万能的主,能主导这人间的不平事呢?是否日行一善就能得偿所愿呢?是否这辈子的苦是因为上世造的孽呢?如果今生积善行德,是不是可以福及子孙呢?不知道,子都不语怪力乱神。但是,这是人活着的一种希望和期盼。如果没有前世,来生,那今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没有天意使然,为什么我这么苦,别人这么逍遥呢?人需要找到一个心灵的出口,“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成了最好的借口。如果不行,那就是前世造的孽。 3.鬼怪狐就是成年人的童话。里面书生遇美女,遇狐仙,动不动就有美女温床、赐金等。这都是蒲的意淫。跟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不一样,这里都是穷书生遇到白雪公主,而且什么都不图。这里让我深刻感觉,文字能创造新的世界。我们一直在探索,是否有多维宇宙。我之外,是否还有一个我?其实擅长文字的,已创造了新的灵境。在文字世界,你可以得到一切你不曾得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聊斋》是成年人的一本童话书。现实得不到,那就让你在书里得到。现实不可理喻,书里一切都顺理成章。 4.反诈教材。我是觉得年轻朋友不要轻易读聊斋,真读进去了,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美女看自己两眼,那是缘份;跟狗对视几秒,也有姻缘;美女邀请自己吃饭、逛街,是她前世欠你的。这样很可能落入各种陷阱之中。其中有一篇,讲的是某男想睡某女,某女拒绝,告诉她要先去家里提亲。我们老家就有一个人遇到了同样的故事,真去女方家提亲,然后以强奸罪被抓,关了7年。 书里的各种奇缘,也在迷惑人的心智。如果古代有反诈app,这里面每一个故事都是经典案例。 5.封建礼教的束缚。全书宣扬的还是“三纲五常”,夫为夫纲、父为子纲等、妻为妾纲等。男人可以随便寻花问柳,但是女人不行;儿子如果有孝心,一定有好报。如果没有孝心,即使现在过的好,也会很快化为乌有。妻可以虐待妾,妾只有忍气吐声,做好自己本份才能善终。同时,全书好像都只有读书中举一条路,只要高中,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6.环境渲染的高手。书里刻画的冥界、仙人岛、天庭、阴森的古宅、破败的寺庙等,都是后面小说创作和影视改编的模板。我在想现在编剧多读读聊斋,应该能写出不少好剧本吧。 总体来说,是一本值得精读、细读的好书,很有想象力。但是又不能被书中情节和宣扬的价值观所迷惑。读书也类似给思维洗澡,也想是让思维做了一场梦。洗完了,梦醒了,该干嘛还是干嘛,但是要记住:缘起性灭,切勿损人害人!
最近看《聊斋志异》,说起鬼故事,其实以往也不少,像干宝的《搜神记》,袁枚的《子不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都是这类作品。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按讲述的记录,并没有花笔墨去润色,每个故事都干巴巴不带任何感情,加之狐仙类过少,以至于这些作品无人问津。而《聊斋志异》则不同,感情丰富,多狐媚爱情故事,所以大家都津津乐道。不过在我看来,《聊斋》一书可谓礼乐崩坏,里面的书生少有人性血性,路边见美女就搭讪,在僻静地见美女就上扑,很难想象这些故事大多都产生于礼教鼎盛的孔夫子故乡。《增广》中有说,“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意思是你可以有邪恶的想法,如果不做都不算,但你做了就铁板钉钉了。而《聊斋》中的书生都把万恶淫为首的这一恶行发挥得淋漓尽致。传说蒲公是从民间收录的故事,大概率是从贩夫走卒、平民百姓口中得来的故事,很有可能编这些故事就是为了显露读书人丑的一面来平衡心理,一方面又能图个乐呵,不是么?从古至今,看故事的人都为吃个瓜,读书人的故事相对来说更多的文学细胞,虽然我没看出来。
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读过《不怕鬼的故事》,很多情节都来自《聊斋志异》,很上瘾,反复读,同学们也喜欢,传来传去。“文革”了,这本书作为四旧遭到焚毁。 《聊斋志异》是清初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近五百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聊斋志异》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诡异奇幻的世界,借描绘狐仙鬼怪,反映人间百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书中既有对漆黑如墨的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答,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赞叹;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美爱情。此书历来被视为小说中的翘楚之作,有“空前绝后”的美誉。 这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小说集。
《读聊斋观后感》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巨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所打动。 首先,我被书中奇幻的情节和独特的鬼怪形象所吸引。蒲松龄通过笔下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又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鬼怪,每一个鬼怪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世间的冷暖。同时,这些鬼怪形象也反映了人性的各种面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我被书中深刻的社会批判所震撼。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通过鬼怪的故事,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例如,他通过描写一些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他也通过描写一些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和渴望。这些批判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公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我被书中深刻的人性探索所感动。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通过鬼怪的故事,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他通过描写人性的善良、贪婪、自私、勇敢等各个方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他也通过描写一些美好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纯洁。这些探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人性和生命。 总之,《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魅力和内涵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表现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世间的冷暖;它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的探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所打动。我相信,《聊斋志异》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让我不断地回味和思考。
“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魑魅争光,魍魉见笑。”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用这句话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鬼狐精怪的世界。初读《聊斋》,我们的目光都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上。当历经世事回头再看,就会发现《聊斋》是一面照妖镜,照出的是人性中的贪嗔痴慢疑。有人说《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看似写鬼,实则写人。
马骥,字龙媒,贾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辄从梨园子弟(戏曲艺人),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马由是稍稍权子母(从商)。推荐阅读原著!
“窃以曾某,原一饮赌无赖,市井小人。一言之合,荣膺圣眷,父紫儿朱,恩宠为极。不思捐躯摩顶,以报万一;反恣胸臆,擅作威福。可死之罪,擢发难数!朝廷名器,居为奇货,量缺肥瘠,为价重轻。因而公卿将士,尽奔走于门下,估计夤缘,俨如负贩,仰息望尘,不可算数。或有杰士贤臣,不肯阿附,轻则置之闲散,重则褫以编氓。甚且一臂不袒,辄迕鹿马之奸;片语方干,远窜豺狼之地。朝士为之寒心,朝廷因而孤立。又且平民膏腴,任肆蚕食;良家女子,强委禽妆。沴气冤氛,暗无天日!奴仆一到,则守、令承颜;书函一投,则司、院枉法。或有厮养之儿,瓜葛之亲,出则乘传,风行雷动。地方之供给稍迟,马上之鞭挞立至。荼毒人民,奴隶官府,扈从所临,野无青草。而某方炎炎赫赫,怙宠无悔。召对方承于阙下,萋菲辄进于君前,委蛇才退于自公,声歌已起于后苑。声色狗马,昼夜荒淫;国计民生,罔存念虑。世上宁有此宰相乎!内外骇讹,人情汹汹。若不急加斧锧之诛,势必酿成操、莽之祸。臣夙夜祗惧,不敢宁处,冒死列款,仰达宸听。伏祈断奸佞之头,籍贪冒之产,上回天怒,下快舆情。如果臣言虚谬,刀锯鼎镬,即加臣身。”
遥想当年蒲翁屡试不第,于大路边设聊斋舍茶,但求闻天下奇闻异事,因而有了《聊斋志异》这部闻名世界的名著。蒲翁虽然没能登第步入仕途,但也名扬千古!
作为“孤愤之书”,浓烈的感情色彩和超俗的审美追求,为《聊斋志异》创作艺术的主要特征。 蒲松龄在创作时,往往驰想天外,神与物游:“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聊斋自志》)这种感兴飞动的激情,恰足以表现幻异小说的奇诡。在各类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的愤激,也有童心展现的温情;既有口诛笔伐,也有幽默讽嘲。诸般幻异故事,都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聊斋志异》的问世,使得一度沉寂的中国文言小说重现光辉,在艺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实质是在发扬中国文学优秀传统基础上的艺术创新。蒲松龄有着丰厚的文学修养,他不仅“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而且自觉地发扬楚骚的创作精神。其《聊斋自志》谓:“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聊斋》为文,狂狷傲世,不遵矩度,盖亦步武楚骚,直抒胸臆,不择好音。《聊斋志异》每于篇后仿《史记》的“太史公曰”,添加“异史氏曰”论赞一段,把艺术具象的意蕴径直地表达出来。全书有“异史氏曰”近二百则,为数之多,用意之深,均不同于唐传奇偶尔加入的议论体例。这一形式的采用,是对《史记》美学思想的自觉发扬。盖蒲松龄“长命不犹”、“仅成孤愤之书”与司马迁“意有所郁结”、“发愤之所为作”,两者之间有其相通会意之处。鲁迅先生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聊斋》则把楚骚的艺术传统用之于小说,遂使中国文言小说艺术再生奇葩。蒲松龄的这种创作精神,在今天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据说罗刹搞得此书近期有些热,回回炉吧,适度重新理解一下老夫子的心思……
《聊斋志异》书中作者用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写人写鬼,写的是鬼狐仙怪,讲的却是人情世态、讽刺和抗争,将人性的幽暗和光辉说透了,将社会的真相和规则都原形毕露了,因为所有的狐仙鬼怪都不是动物本身,也绝不是“鬼故事”那么简单,所以,归根结底的总结就是人类无休止的贪念欲念,才是最大的毒瘤,因而《聊斋志异》的故事就像一把利刃,狠狠刺破人性的遮羞布,暴击了人世间的不公,它所传达的深远意义一直都还在影响着现在的人们。
Part1 创作背景 我们理解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看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Ta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在讲《聊斋志异》的文学内涵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补充一下这部著作的创作背景。它诞生于我国清朝中期的康乾盛世。所谓“康乾盛世”,指的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持续一百二十多年的封建时代末日余晖,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在当时发展到顶峰,由此带来了稳定的政局和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则表现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登峰造极——军机处,这个封建皇权的极端产物应运而生。 所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近代前夜里潜伏着许多饶不可见的魑魅魍魉,它们蛰伏在盛世的灯火阑珊处伺机而动,后来的鸦片战争,便是它们咬破中国的命运咽喉以后凝结而成的血痂。但今天我无意在这里讨论农业文明与工业社会的本质冲突,我们只把目光聚焦到农业文明本身。 从事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土地兼并,农民失去生产资料,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并且,由于土地兼并所带来的政治腐败,也直接影响科举制度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蒲松龄就是当时深受其害的知识分子之一。再加上以文字狱为代表的思想高压手段,对人们的创造力进行了残酷的遏制,这更使得任何人的新奇想法摆在现实面前,都等于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Part2 政治讽刺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蒲松龄作为一名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没办法投笔从戎,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壮烈口号,但他仍可以“以笔为刀,剜肉补疮”。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之下,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就成了他最想表达的文学内涵之一。其中最典型的篇章就是选入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促织》,由于皇帝爱斗蟋蟀,地方官员便趁机媚上邀宠,胥吏也借端勒索百姓,遂至“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堪称现实版的“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 对于贪污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僵化,蒲松龄也毫不客气地揭开了它们的遮羞布。他讽刺那些考官们各个都是“乐正师旷、司库和峤”之流,不仅耳聋眼瞎,还爱财如命。《阿宝》篇的男主角孙子楚,就因为坚持自己的凛然正气,不愿与这帮蛀虫同流合污,所以屡次落第。《续黄粱》里,蒲松龄更是借男主角之口,痛斥了官商勾结、贪污腐败之风对普通民众的迫害—— “窃以曾某,原一饮赌无赖,市井小人。一言之合,荣膺圣眷,父紫儿朱,恩宠为极。不思捐躯摩顶,以报万一;反恣胸臆,擅作威福。可死之罪,擢发难数!朝廷名器,居为奇货,量缺肥瘠,为价重轻。因而公卿将士,尽奔走于门下,估计夤缘,俨如负贩,仰息望尘,不可算数。或有杰士贤臣,不肯阿附,轻则置之闲散,重则褫以编氓。甚且一臂不袒,辄迕鹿马之奸;片语方干,远窜豺狼之地。朝士为之寒心,朝廷因而孤立。又且平民膏腴,任肆蚕食;良家女子,强委禽妆。沴气冤氛,暗无天日!奴仆一到,则守、令承颜;书函一投,则司、院枉法。或有厮养之儿,瓜葛之亲,出则乘传,风行雷动。地方之供给稍迟,马上之鞭挞立至。荼毒人民,奴隶官府,扈从所临,野无青草。而某方炎炎赫赫,怙宠无悔。召对方承于阙下,萋菲辄进于君前,委蛇才退于自公,声歌已起于后苑。声色狗马,昼夜荒淫;国计民生,罔存念虑。世上宁有此宰相乎!内外骇讹,人情汹汹。若不急加斧锧之诛,势必酿成操、莽之祸。臣夙夜祗惧,不敢宁处,冒死列款,仰达宸听。伏祈断奸佞之头,籍贪冒之产,上回天怒,下快舆情。如果臣言虚谬,刀锯鼎镬,即加臣身。” 这是最令我肃然起敬的一段台词,也是现实问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折射。实不相瞒,我读《聊斋》的初衷,是为了积累女性外貌描写素材,但没想到读着读着,就窥见了蒲松龄在角色身上寄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诉求。他是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四书五经是他的必修课,所以男主角的家国情怀,也是他自己在角色身上的精神投影,更是《聊斋志异》这部作品最矍铄的精神成就——正统的儒释道思想和佛家倡导的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正如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里所言:“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醇正,准情酌理,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顽愚。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 《席方平》篇的主角席方平为父伸冤的故事,是这段话的最佳佐证。他在人间的城隍庙和郡司衙门苦求无果,于是毅然决然堕入轮回,到冥府求助于阎王爷。无奈整个冥府也都被杀父仇人羊氏收买,他们沆瀣一气,对席方平严刑拷打,希望他能屈从于他们的淫威。可是席方平勇敢顽强,气节高尚,最重要成功地帮父亲沉冤昭雪。它不仅明喻了当时整个社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倾颓溃烂,也讴歌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蒲松龄还在《水莽草》里塑造了一个反对世俗损人利己、坚持仁爱、勇于斗争的祝生的人物形象,也在《官梦弼》里讨论金钱与人性,志向与能力,并不单单只写落榜书生与狐仙鬼怪的爱情故事。 Part3 人性解放 即便他写爱情,也借这些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所以,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尤其鲜活,我最喜欢那个全家被奸人所害以后,仍然处变不惊,设计报仇的庚娘;也喜欢一心救民于水火,不贪恋尘世间男欢女爱,只想得道成仙的辛十四娘;还喜欢积极追求爱情,同时也卓然独立的葛巾。她本是一只牡丹花精,为报恩而生情,与常郎私奔结合,又在常郎怀疑并陷害她时断然离去,没有卑躬屈膝,没有摇尾乞怜,只是“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另一位自主决定命运,追求理想爱情的人物是白鲟精白秋练,她爱慕与之情投意合的书生慕蟾宫,于是用自己的诗才和能力挣脱了包办婚姻的束缚,如愿以偿地与情郎过上了白头偕老的幸福生活。 当然,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要数特立独行,傲骨铮铮的商业奇才——黄英。她是菊花幻化成的女子,善于经商,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男主角马子才相识,便借住在他的府邸。黄英以“种无不佳,培溉在人”的育菊绝技,富甲一方。她靠经营菊花,从借用马子才的荒园居住、养花,到自己盖起讲究的楼房,过上了“享用过于世家”的生活。马子才丧偶以后迎娶黄英做填房正妻。在封建父权社会里,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要想获得生存权利,只能嫁人为妻,或者委身为妾,而黄英却特立独行,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发家致富。她的丈夫马子才最初并不理解她,认为卖菊是亵渎东篱,也不乐意仰仗妻财生活。可黄英却认为陶渊明之所以穷,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没把精力放到求取财富上,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劳动致富,既能使自己过得好一点儿,又为陶渊明争口气,堂堂正正,何耻之有?此等风骨和思想觉悟,足以令当时迂腐的知识分子汗颜。 不过,若说蒲松龄最偏爱的女性角色,自然非娇憨爱笑的狐女婴宁莫属,毕竟他在故事结尾写章评时,都直接称呼女主为“我婴宁”,通篇40 余万字,此等待遇,无人能出其右。其实我能理解,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钟爱的角色,因为我也写小说,虽然文学成就不敢与蒲公相较,但我所创造出来的女性角色中,也有自己非常钟爱的一个——她是一只聪慧狡黠,心怀天下的狐狸精,芳名胡轶惟。不过,今天我们不讨论她,等将来写《佞•妾》的创作札记时,再仔细剖析她的人物形象。 我们回到《婴宁》本身,要理解女主婴宁的所作所为因何讨喜,就必须先明确一个概念——封建父权社会对女性有一套严格的行为规范,女人只能笑不露齿,笑不出声,否则就有悖纲常,有失检点。可是婴宁却见花笑,见人笑,坐立都笑,甚至与男主王子服举行婚礼时,她还狂笑不止,差点拜不成天地。除了爱笑,她还爱花成癖,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并且与王子服初遇时,她有意遗花地上,勾起男主角内心的相思情愫。二人成亲以后,她常在王子服面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或又故作娇憨,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这一令人捧腹之语。 可以说她的这份天真狡黠,是所有女性形象中的独一份,我在她身上看不到一丝一毫封建礼教的影子,即便在前面提到的庚娘、辛十四娘、葛巾和白秋练等女性角色身上,我都发现了诸如贞洁烈女、无后为大的封建余毒,甚至黄英这个人物的最终结局,也都建立在得到丈夫马子才的认可与尊重之上,言下之意就是女性的个人价值再高,也必须得到男性的承认。 可是婴宁没有,她想笑就笑,想种花便种花,也无惧在人前谈性。她也不是略显俗套的报恩狐女,因为从初遇开始,她便巧设情局,请君入瓮,这种纯粹的主观能动性,着实罕见。这也正是婴宁这个人物形象的光辉所在,难怪蒲松龄钟情于她。 Part4 阿椒总结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是一部文学成就和思想成就都十分卓越的警世之作,它既叙述了贪污腐败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也展现了知识分子朴素的爱国情怀,更闪耀着人性解放与思想解放的先行光辉。于今世而言,国家反腐倡廉,人民爱国拥军,所有中国人,无论男女都能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财富。若如此,便是对这部作品最大的敬意。
中国从古至今,民间志怪小说卷帙浩繁,但真正流传千古、经过时间检验的也就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如果说《山海经》是了解夏商周以前的社会百科,那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是以志怪的形式记录了明清时期的世间百态,所以才有了郭沫若的评价: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全书约500篇,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一,写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篇章读起来酣畅淋漓,例如,席方平的孝心可鉴、贾奉雉的知己难求不离不弃、王桂庵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等;有的则是怒气填胸,原因无他,因为其中关于女性的描写,尽显露着封建礼教的荼毒,比如娇妾妒妇、悍母良妻,等等,关键是身为关键人物的男人,角色如丈夫和儿子,除了躲避,就是帮闲,或者懦弱,亦或是非不分,而结局大圆满的时候却有点坐享其成的感觉。这类的篇章以《珊瑚》为典型。无论是妒妇悔过还是悍母悔过,虽然过程很精彩,但结局多少有点意难平。但脱离时代来看,确实有所警示,除了明白向善以外,还知道以前的家庭是什么样,也明白为什么会有“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老话,这不也从另一方面让我们有所改观么。当然,除了家庭,还有描写人性,写官僚,写经商等等,包罗万象,虽是志异,但确实能应用到生活当中找到对应,可以说写的虽然天马行空,但纪实性非常强。 二、写妖。文中涉及到的妖很多,大多都可以幻化人形,虽然也有妖祟,但是大多都通人性,很多妖类比人都懂得一心向善,知恩图报,向往人世间的真善美。其中,犹以写狐为主,整部书有八十多篇都在写狐。可以说是蒲老先生极其偏爱的一个妖。写妖方面的篇章有《王成》、《狐女》、《葛巾》、《画皮》等等。 三、写鬼。鬼是中国文化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关于鬼的节日就有很多,如中元节等,本书里的鬼也有好有坏,有知恩图报的、有有仇必报的、也有冤鬼从良的,最典型的莫过于《聂小倩》,其实读过聊斋的都知道,《聂小倩》的篇章并不多,但得益于导演的偏爱,很早就搬上大荧幕,后来又随着编剧的改变,使得人物形象日益饱满、故事情节更加婉转动人,竟成了《聊斋志异》最出彩最广为人知的篇章。 四、写神。文章出现的神很多,如关圣帝君关羽、桓侯张飞、雹神李左车、贬谪人间的织女与姮娥等。有的是主持正义,有的则是报恩,如《小翠》,还有的则是赎罪,如姮娥,这方面最出彩的莫过于《小翠》。 除此以外,最出乎意料的是连同性恋的话题都有涉及,例如《黄九郎》,读完以后,让我震惊不已,感觉这还是当初封建理教毒害很厉害的时期吗?然后又不禁感慨,人性又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得到彻底的禁锢,明面不行,私底下也不影响他们释放私欲,否则哪来的奇书《金瓶梅》。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两本经典著作,一本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为魔幻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为主线,叙述了拉美百年历史轨迹。这本书独辟蹊径,喜欢的人喜欢的要命,讨厌的人讨厌的要死,原因除了名字拗口且重复以外,就是情节离奇夸张,让人莫名其妙,感觉晦涩难懂,比如有连续下了四年的大雨,导致鱼都从房间里游来游去;有布恩迪亚家族后代过于漂亮,因为看她而死的;有人在家中坐,财从天上来,牛群繁殖的极其迅速壮大,财富也如滚雪球般的壮大起来;也有布恩迪亚二代奥雷里亚诺上校屡败屡战,打了三十二场败仗却毫发无损,威名远播;最后,“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另一本则是但丁的《神曲》,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诗人,他走进一座幽暗的森林,彷徨一夜后来到了一座曙光笼罩的山脚,遇上了豹、狮、狼(分别象征着肉欲、骄傲、贪婪)三只野兽。危难之际,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俾德丽采之托前来搭救但丁,并带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最后俾德丽采本人带主人公游历了天国。从内容上说,《神曲》描绘了人死后灵魂的不同境遇。生前作恶且不知悔改的人的灵魂被关押在地狱里,它们饱受酷刑折磨,永远不能被救赎。犯过错但有忏悔之心的灵魂进入炼狱,历经考验和磨炼,净化后升上天国。《神曲》的构思极其巧妙,能够体现作者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人物众多,卷帙浩繁,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塑造人物和描写情景,技巧高超,批判性强。 之所以提到这两本著作,就是因为《聊斋志异》也有这些特点,首先就是故事内容离奇生动、想象丰富多彩、虽然很魔幻,但基本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影子,讽刺性和纪实性非常厉害;其次,人物众多无论是历史真人、同时代人乃至神仙,都有据可考,而且成语典故数不胜数,如管鲍之交、盎盂相敲等,文化内涵异常丰富,提现了作者丰富的学识和精妙的写作技巧。所说本书有局限性,就是蒲老先生虽然批判官场上的不良风气、民众饱受压迫、有才之人被庸人埋没,但基本上逃离不出学而优则仕的思维框架,落魄才子的大团圆结局莫过于进士及第和家庭团圆美满。当然这也与环境有关,我们必须理解小农经济的特征,毕竟在封建时代,能吃饱饭就极其难得了,更何况能封妻荫子、光耀门楣了,如今虽然有所改观,不过是经济得道极大的发展,选择多了而已,本质上并无多大改变,只能说是: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暂且写到这里,感悟比较凌乱,经典终须长读。
鬼话连篇鬼气森森的《聊斋》,让刀郎一曲《罗刹海市》炸了,无数来自抖音等平台的精神小伙精神小妹,以不可阻挡之势裹挟着八九点钟太阳的朝气,阳气,像聊斋恶虎扑食,只为搞明白,咱刀郎大哥是在骂某几个人,某一群人还是某种非自然现象。事实证明,无论是故事还是歌词,都是可进可退,可大可小。我说有人以丑为美,你敢不敢对号入座,是驴是马,你说的不算,你又说的算。我躺在家里孵蛋,什么都不知道,就来指点江山因为这首曲子原本被当做人鬼情未了的聊斋,新增照妖镜功能。扯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就是蹭热点就是故弄玄虚纵观古今历史,再看今日新闻,罗刹国,远在大洋彼岸,也可竟在你我身边,甚至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藏不可见人的东西。但只要做好真实的自我,做到阴阳平衡,就不怕下三路冒出点什么,就算真的冒出来,那也是自然现象,把它冲了或者是当肥料就罢了。毕竟有光就会有暗,什么美丑都是相对的,就怕有些东西指鹿为马!
聊斋:盛世下的生育危机 为什么《聊斋》里那么多书生讨狐狸精做老婆? 因为贫穷无妻。 狐狸精是白赚来的,书生家中坐,狐鬼来敲门,不必彩礼,不嫌家贫,不在乎科举功名,偏偏还长得美艳绝伦,最最重要的是:可以生儿子传宗接代。 《聊斋》的结尾,大可归为,狐狸精死去或远遁,生下儿子留给书生,书生终于做官,有后,不负祖先。 《花姑子》结尾「启襁视之,男也。抱归,竟不复娶。」 《娇娜》结尾「小宦长成,貌韶秀,有狐意。出游都市,共知为狐儿也。」 《聂小倩》结尾「数年,宁果登进士。女举一男。纳妾后,又各生一男,皆仕进有声」 《婴宁》结尾「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 《画皮》原文中没有生儿子,胡金铨翻拍的《画皮之阴阳法王》,郑少秋之所以纳王祖贤为鬼妾,是因为大婆不会生,影片最后,鬼轮回出生为女儿。这是为了相貌肖似王祖贤而设计,实际上,古人一定是要生男孩的,毫无例外。 最唏嘘的是《侠女》,胡金铨的武侠大作,一个「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女子,还是逃不脱要给男主生儿子的命运。「子十八举进士,犹奉祖母以终老云。」 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大概清朝到了康熙盛世,士人阶层面临危机,一是阶层贫富差距拉大,通过科举考编做官的名额少之又少,大部分读书人贫病无职,寄人篱下,蒲松龄本人就是,一生失意科场。 二是正因阶层下沉,无官无职无经济来源,讨不上老婆,导致生育危机。光宗耀祖已不能,传宗接代更无望。 整部聊斋,谈狐说鬼,无非是17世纪末盛世下的群体生育焦虑,以及由此生发的「狐狸精」「鬼新娘」的意淫大梦,特别是在山东,道家发源地,狐狸,鬼神,花妖等传说于是流行。 书生和家人们不怕狐鬼吗?也怕的,可是与传宗接代的大使命相比,完全可以接受。宁采臣的母亲本来以「用承祧绪,不敢令有鬼偶」回绝,但一听到聂小倩命中有子,马上改口应承了。 《聊斋》里有自由爱情吗?开头仿佛是有的,说见色起意也好,说一见钟情也罢,但到了结尾,狐鬼往往沦为生育工具。 狐鬼之所以必须死,正是她们只是生育工具,生完儿子,就没价值了。而且从儒家伦理上说,人鬼殊途,没有明媒正娶,苟且交欢,与礼不合,非死不可! 把狐鬼当做生育工具,也真服了古人的想象力。可见其焦虑之根深蒂固,无以复加!
自宋代以来,科举制把所有的读书人限制在中举求官这条狭窄的道路上,使他们的心智、眼界被限定在“四书五经”几本圣贤书上,偏狭陋劣而不自知,更对兑现自我价值有超高的期待。求取功名的过程就是取媚迎合,绞杀自我个性的过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每个人都需要被承认、被定价。因为“欲望的偏狭——求仕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痛苦的单一——落榜是人生最大痛苦”,他们的价值和自尊都建立在被人认可和肯定之上,“一字褒疑华衮赐”就是如此。因为自我的价值始终“有待”于外在世界,所以“知己”之求分外强烈,自我评价和主观情绪也极不稳定。 “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
万物皆有灵性 断断续续,前后差不多两个月终于把《聊斋志异》读完了。最初因对鬼怪神话感兴趣,拿到聊斋兴致很高,读了几卷发现都是一个套路,遂把书丢在一遍了。这期间又读完了二拍,觉得二拍语言太过啰嗦,对鬼怪描写远不如《聊斋》,于是重新又开始读聊斋。这次一发不可收拾,连续每天读10小时以上,这次收获更大,做一个简单的读书笔记。 1.万物皆有灵性。一朵花、一只鸟、一匹狼、一头虎、一只狐、一具尸骸、一个陶器等等在蒲笔下都有了灵性,都变得神奇,总是能精准报恩、精准惩戒坏人。 2.万事皆有因果。你受苦、你有钱、你没有小孩、你有了横财、你落榜、你中举等等,这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宇宙是否有一个万能的主,能主导这人间的不平事呢?是否日行一善就能得偿所愿呢?是否这辈子的苦是因为上世造的孽呢?如果今生积善行德,是不是可以福及子孙呢?不知道,子都不语怪力乱神。但是,这是人活着的一种希望和期盼。如果没有前世,来生,那今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没有天意使然,为什么我这么苦,别人这么逍遥呢?人需要找到一个心灵的出口,“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成了最好的借口。如果不行,那就是前世造的孽。 3.鬼怪狐就是成年人的童话。里面书生遇美女,遇狐仙,动不动就有美女温床、赐金等。这都是蒲的意淫。跟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不一样,这里都是穷书生遇到白雪公主,而且什么都不图。这里让我深刻感觉,文字能创造新的世界。我们一直在探索,是否有多维宇宙。我之外,是否还有一个我?其实擅长文字的,已创造了新的灵境。在文字世界,你可以得到一切你不曾得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聊斋》是成年人的一本童话书。现实得不到,那就让你在书里得到。现实不可理喻,书里一切都顺理成章。 4.反诈教材。我是觉得年轻朋友不要轻易读聊斋,真读进去了,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美女看自己两眼,那是缘份;跟狗对视几秒,也有姻缘;美女邀请自己吃饭、逛街,是她前世欠你的。这样很可能落入各种陷阱之中。其中有一篇,讲的是某男想睡某女,某女拒绝,告诉她要先去家里提亲。我们老家就有一个人遇到了同样的故事,真去女方家提亲,然后以强奸罪被抓,关了7年。 书里的各种奇缘,也在迷惑人的心智。如果古代有反诈app,这里面每一个故事都是经典案例。 5.封建礼教的束缚。全书宣扬的还是“三纲五常”,夫为夫纲、父为子纲等、妻为妾纲等。男人可以随便寻花问柳,但是女人不行;儿子如果有孝心,一定有好报。如果没有孝心,即使现在过的好,也会很快化为乌有。妻可以虐待妾,妾只有忍气吐声,做好自己本份才能善终。同时,全书好像都只有读书中举一条路,只要高中,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6.环境渲染的高手。书里刻画的冥界、仙人岛、天庭、阴森的古宅、破败的寺庙等,都是后面小说创作和影视改编的模板。我在想现在编剧多读读聊斋,应该能写出不少好剧本吧。 总体来说,是一本值得精读、细读的好书,很有想象力。但是又不能被书中情节和宣扬的价值观所迷惑。读书也类似给思维洗澡,也想是让思维做了一场梦。洗完了,梦醒了,该干嘛还是干嘛,但是要记住:缘起性灭,切勿损人害人!
最近看《聊斋志异》,说起鬼故事,其实以往也不少,像干宝的《搜神记》,袁枚的《子不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都是这类作品。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按讲述的记录,并没有花笔墨去润色,每个故事都干巴巴不带任何感情,加之狐仙类过少,以至于这些作品无人问津。而《聊斋志异》则不同,感情丰富,多狐媚爱情故事,所以大家都津津乐道。不过在我看来,《聊斋》一书可谓礼乐崩坏,里面的书生少有人性血性,路边见美女就搭讪,在僻静地见美女就上扑,很难想象这些故事大多都产生于礼教鼎盛的孔夫子故乡。《增广》中有说,“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意思是你可以有邪恶的想法,如果不做都不算,但你做了就铁板钉钉了。而《聊斋》中的书生都把万恶淫为首的这一恶行发挥得淋漓尽致。传说蒲公是从民间收录的故事,大概率是从贩夫走卒、平民百姓口中得来的故事,很有可能编这些故事就是为了显露读书人丑的一面来平衡心理,一方面又能图个乐呵,不是么?从古至今,看故事的人都为吃个瓜,读书人的故事相对来说更多的文学细胞,虽然我没看出来。
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读过《不怕鬼的故事》,很多情节都来自《聊斋志异》,很上瘾,反复读,同学们也喜欢,传来传去。“文革”了,这本书作为四旧遭到焚毁。 《聊斋志异》是清初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近五百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聊斋志异》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诡异奇幻的世界,借描绘狐仙鬼怪,反映人间百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书中既有对漆黑如墨的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答,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赞叹;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美爱情。此书历来被视为小说中的翘楚之作,有“空前绝后”的美誉。 这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小说集。
《读聊斋观后感》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巨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所打动。 首先,我被书中奇幻的情节和独特的鬼怪形象所吸引。蒲松龄通过笔下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又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鬼怪,每一个鬼怪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世间的冷暖。同时,这些鬼怪形象也反映了人性的各种面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我被书中深刻的社会批判所震撼。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通过鬼怪的故事,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例如,他通过描写一些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他也通过描写一些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和渴望。这些批判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公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我被书中深刻的人性探索所感动。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通过鬼怪的故事,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他通过描写人性的善良、贪婪、自私、勇敢等各个方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他也通过描写一些美好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纯洁。这些探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人性和生命。 总之,《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魅力和内涵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表现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世间的冷暖;它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的探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所打动。我相信,《聊斋志异》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让我不断地回味和思考。
“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魑魅争光,魍魉见笑。”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用这句话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鬼狐精怪的世界。初读《聊斋》,我们的目光都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上。当历经世事回头再看,就会发现《聊斋》是一面照妖镜,照出的是人性中的贪嗔痴慢疑。有人说《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看似写鬼,实则写人。
马骥,字龙媒,贾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辄从梨园子弟(戏曲艺人),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马由是稍稍权子母(从商)。推荐阅读原著!
“窃以曾某,原一饮赌无赖,市井小人。一言之合,荣膺圣眷,父紫儿朱,恩宠为极。不思捐躯摩顶,以报万一;反恣胸臆,擅作威福。可死之罪,擢发难数!朝廷名器,居为奇货,量缺肥瘠,为价重轻。因而公卿将士,尽奔走于门下,估计夤缘,俨如负贩,仰息望尘,不可算数。或有杰士贤臣,不肯阿附,轻则置之闲散,重则褫以编氓。甚且一臂不袒,辄迕鹿马之奸;片语方干,远窜豺狼之地。朝士为之寒心,朝廷因而孤立。又且平民膏腴,任肆蚕食;良家女子,强委禽妆。沴气冤氛,暗无天日!奴仆一到,则守、令承颜;书函一投,则司、院枉法。或有厮养之儿,瓜葛之亲,出则乘传,风行雷动。地方之供给稍迟,马上之鞭挞立至。荼毒人民,奴隶官府,扈从所临,野无青草。而某方炎炎赫赫,怙宠无悔。召对方承于阙下,萋菲辄进于君前,委蛇才退于自公,声歌已起于后苑。声色狗马,昼夜荒淫;国计民生,罔存念虑。世上宁有此宰相乎!内外骇讹,人情汹汹。若不急加斧锧之诛,势必酿成操、莽之祸。臣夙夜祗惧,不敢宁处,冒死列款,仰达宸听。伏祈断奸佞之头,籍贪冒之产,上回天怒,下快舆情。如果臣言虚谬,刀锯鼎镬,即加臣身。”
遥想当年蒲翁屡试不第,于大路边设聊斋舍茶,但求闻天下奇闻异事,因而有了《聊斋志异》这部闻名世界的名著。蒲翁虽然没能登第步入仕途,但也名扬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