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文选本教材,精选自先秦迄明代末期散文,领略古代散文的精粹,译文通俗流畅,豆瓣评分9.3
研究生时买过一本《古文观止》,看了一点便束之高阁,因为科研论文太多,没什么时间看所谓的闲书。现在翻出来,对照电子书同时阅读,越看越觉得自己无知,此书可是古时供开蒙之用,难怪我年虽不惑却一直有惑,原来是还没开蒙😂 古人的智慧,在看史书如《资治通鉴》时就深有体会,但古人的文采,却总在不同的书中斐然,在《春秋》中,在《左传》中,在《史记》中,在汉魏骈体文中,在唐诗宋词中,在文正公开创的古文中,如果不能将这些书全数阅尽,则最少可以选择《古文观止》,确实是叹为观止,战略思想,思辨名学,直曲劝谏,心声游记,无所不包。 虽然是本启蒙书籍,但以我的观感来看,年纪越大,看此书体会越深。人生,无非得意失意,苏秦在战国时的境遇已足以说明,人性如此,看看陶渊明,看看苏轼,就知道中国文人进有儒,退有释与道,完全可以自洽。而他们带来的千古绝唱,也足以令我们在物欲横流、乱象丛生的当世,守好自己灵台那一份清明。
非常多的文章耳熟能详,主要以前都背过。上部的卷七简直初高中课文集中区。但也有些耳熟能详的文章并没有收录在其中,比如说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司马相如的《凤求凰》,曹植的《洛神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还有白居易的《卖炭翁》,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没有我是真的非常遗憾)。还有一些进入初高中课本但未在这版《古文观止》中的比如说《小石潭记》《送东阳马生序》《黄生借书说》等。 不过大大小小历史上出名的文赋名家基本上都有,每个人的文风也真的是区别极大,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格局。很多课文以前学的时候不懂,现在再去接触,又能对其中的感情际遇有更深一些的理解,也许以后再读,也会有比今日更不一样的体会。 列几篇我一眼就为之震撼和一见钟情的文章:《北山移文》《五柳先生传》《春夜宴桃李园序》《黄冈竹楼记》,我似乎特别喜欢风流蕴藉,随性洒脱和写自然之景的文章。 最喜欢的作者是陶潜,然后苏轼 顺便感慨一下,不看《古文观止》前我是真不知道韩愈的文学地位如此之重,整整一卷半都是韩愈的文章,对此我只有拜伏的份。
每次读一篇,断断续续读了一年多。时常读到一篇左传、司马迁或是韩愈、柳宗元的文章被里面的思想内容震撼到。对政治、世事的针砭、对传统思想的探索、对壮丽山河的无限向往、对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对国家君主的忠贞、对亲人朋友的怀念,现今大家苦思而不得解的问题,自先秦以来的文人们也得经历过、思考过。知识在不断更新,但知识与智慧究竟是不同,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思想延续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我等后辈读者读之有感但求驱散内心的阴霾,而这种书读一遍又怎么能够?
用了208天,17个小时30分钟读完了这《本古文观止》当初只因为胡适的那一句,“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开启了本书的阅读。没想到,当初的束之高楼不敢阅读,如今却已读完。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古文并不难读,而且其中的道理早以化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前不知道,出处在何处,读完之后才明白原来就在这里。许多的断章取义,通过阅读原文之后才理解其前后的含义。 总之这《本古文观止》,让我见识了古人的风采,以及像那日光闪耀的文章,各种不同的境界,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风度,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冲击。 如果,你也想浸泡一下在古代先贤的文章之中,那我推荐你也看看这本《古文观止》它一定会让你受到许多启发的。
“所选文章大多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极便初学者诵读。《古文观止》按时代和作家编排,分为12卷,收作品222篇,其中绝大多数是散文,只有少量几篇是骈文,长篇多达数千言,短者不足百字,叙事论辩,写景抒情,咏物明志,各体兼备,大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整篇文章读下来酣畅淋漓,虽然古文读不懂,但看着注释读完也感觉意犹未尽,古人作文真是顶天立地,每一篇既文采飞扬,又富含哲理,为人处世正气凛然、威武不屈,即使是失意落魄的境遇下显示出来的品格也令人敬佩,穷且益坚,不追青云志。 这本书很多文章都入选了教材课本,以前学文单纯觉得写得好,现在回过头看一遍,心中感慨万千。古人用词造句真是推敲出来的,而且有极深的文学素养,叙事、议论、抒情,情景交融,意蕴深刻,品味悠长。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韩愈几次上书丞相,虽然生活交迫,但志向远大、有经世之才。苏轼的赤壁赋可以说是浑然天成,仙风侠骨,既有美景醉人,也有深意喻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文采飞扬,全文美轮美奂。屈原报国无门的悲怆、贾谊怀才不遇的凄凉,李白波澜壮阔的豪情、欧阳修逸兴遄飞的爽朗,通篇下来很多文章都名垂青史,恨不得逐篇文章背诵熟记,如果能全部消化,不但心里会受到洗礼,为人处世更加端正,撰文议事写物抒情也会更有思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篇都短小精悍,每一篇都各有形态,值得反复品读,细细回味。
上册 《古文观止》第一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节选自《左传》,讲的故事也非常有意思。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是解释孔子所编鲁国国史《春秋》的“三传”之一,它的作者相传是左丘明。左丘明,或云为鲁君子,或云为鲁国的史官。《左传》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战国初年。全书编集大体依据《春秋》,重点在陈述史事,同时征引孔子的话及当时“君子”的评论,以阐述孔子在《春秋》中提倡的攘夷尊王、劝恶扬善的思想,表明《春秋》的“一字褒贬”、“微言大义”,因此桓谭《新论》认为《左传》对《春秋》来说,“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目思之,十年不能知也”。对后世的读者来说,《左传》不仅是一部经书,还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杰出的散文著作。《左传》详细地记载了春秋间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的生平行事,善于把复杂的事写得有条不紊,剪裁得当,文笔优美流畅,人物个性分明,杜预《春秋左传序》称它“其文缓,其旨远”,盛赞它的委婉含蓄,意隽味永。这些优点,被后代史学家、散文家奉为规矩与楷模,《左传》中的一些优秀篇章也就一向受到散文选家的青睐,从而脍炙人口。 这篇文章记的是郑庄公平定弟弟共叔段与母亲姜氏勾结发动兵乱的故事。这篇故事用非常简练的文笔,写了老谋深算的郑庄公政治手腕,把他的弟弟共叔段一步一步逼上死路的过程。文章最后还讲述了在灭掉共叔段之后,还发誓「不及黄泉,不想见也」,但是后面后悔之后,又用巧妙的办法实现了母子相见,为人称道。 如果是当今的电视剧,起码能拍出三十集电视剧的水剧情来,但是《左传》中寥寥数百字就将这个「欲将擒之,必先予之」的计谋,描写的十分生动。 文章中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也变成了现在成语。据统计《左传》中出现的成语有 485 个,可见文章文笔之优美流畅。 文章本身很简短,但是故事的启发令人深思。不禁让人想到现在菲律宾的南海的争端,菲方四处挑衅,不断想从中国这里占便宜,但站在我国角度,不也是一种「养寇自重」,没有寇,如何才能自重,南海那边如何才能继续扩大优势,不然从道义上讲,就变成了我们四处出击了。菲方这么跳脱,不正好给了我们机会,把主动变被动。 这么一想,我们反而不是很着急那条搁浅船的处理了,放在那里,岂不是更想要多少借口便有多少借口? 古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文言文为什么多用对仗工整的排比句? 年轻时候读文言文,特别喜欢其中的排比句,尤其是对仗工整的排比句。读起来特别带劲,铿锵有韵气势磅礴… 随着年岁渐长,发现一个问题,排比句读起来是过瘾了,可是,他似乎只是将两组可能相似/相异的情况做了展示/对比,但却没有存在可行的逻辑方式。 从古汉语的文字看,其象形文字的具象特征特别明显,相对音形文字难以掌握。同时,还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汉字存在异义同词词义含混造成概念不精确。 由于常用汉字只有2000多个,各类相关组词后,常用的子/词约1万个,而人类目前拥有了约60万个概念,而且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但汉字却缺乏造新字/词的新陈代谢机制,也就是说,1个字或词平均要承担60个概念,因此异义同词语义含糊的现象特别严重。致使造成不同的人、对同一字词,理解其概念却是不同、尤其很难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由于词义概念的不精确,因此,在写作或辩论中极易发生概念偷换/转移话题等逻辑错误。 其次,低水平的时数概念,致使汉语无法精确表达逻辑关系。数概念水平的缺乏,一方面与冗繁的需要大写的数字表达方式(壹贰等)有关;也与繁琐且无过程记忆功能的算盘运算方式相关。 最后,古汉语系统缺乏现代根本没有现代意义的语法,加之缺乏标点符号,因此对文言文的解读,其实都只是对那些没有语法关联的字词进行猜估的过程。而逻辑必须建立在语法基础之上,没有语法做基础,逻辑无法建立。 综合以上,异义同词语义含糊的具象文字+ 低水平的时数概念+缺乏现代语法,造就了汉语对先后顺序逻辑的不敏感与缺失。 为弥补/掩饰此缺陷,聪明的古代人,逐渐发明和利用对仗工整的排比句。这些排比句句式工整,形式优美,有利于句读,也有利于传播。 更关键的原因藏于排比句文字的底层: 既然我无法通过逻辑跟你讲一个相对有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的道理,那么,我就用排山倒海的排比句轰炸你,用慷慨高昂的激情口水淹没你…
《古文观止》摘抄 1. 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我只听说学习好了才去从政,没有听说过用从政来作为学习的。如果这样,一定会有所不利。这好比打猎,猎手对射箭、驾车都富有经验,就能够获得禽兽,如果猎手从来没有登过车,不会射箭与驾车,他一定会害怕车辆崩毁翻倒压坏自己,哪里还有时间顾及猎获禽兽呢?” 2. 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这是封堵了他们的嘴巴!封塞民口,比堵截江河还要危险。江河堵塞,就会一溃千里,伤害人必然多多;封塞民口也是如此。所以治理河道的人,要疏浚壅塞使水流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开导百姓使他畅所欲言。 3. 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羽毛还未丰满时,不能高高飞翔; 4.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一个人贫穷失意时父母不把他当作儿子,有财有势时连亲戚也害怕他。一个人活在世上,对于权势地位荣华富贵,怎么可以忽视啊! 5.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天子一发怒,能使百万尸首顿时横地,血流千里。 6.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善于耕作的不一定有好收成,有好开端不一定有好结局。 7.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粮仓满了,才能使百姓知道礼节;衣食富足了,才能使老百姓懂得荣誉和耻辱; 8. 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谁知道什么仁义不仁义,给我以好处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 9.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 潭水很深,就有鱼类生活;山林很深,野兽就会到那里去; 1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天下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天下人辛苦奔忙,都是为利而往。 11.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死重于泰山,有的死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死的原因和目的不同。 12.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 屠牛坦一天肢解十二头牛而刀刃不会变钝的原因,是由于他拆骨割肉都能沿着关节缝隙进刀。 13.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 众人的嘴足以使金子熔化,积年累月的诽谤足以使骨头销蚀啊。 14.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大凡聪明的人在事情尚未萌发之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危害尚未形成时就能避开它,灾祸大都原来就是潜藏在细小隐蔽之处,发生在人们疏忽大意之时。 15.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抬头仰望宇宙空间的无限阔大,低首俯视万物品类的兴盛繁茂, 16.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要求树木的成长,一定要巩固它的根干;想要流水的深远,一定要疏浚它的源头; 17.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天高地远,觉得天地四方、往古来今之无有穷尽;兴尽悲来,知道事物变化、盛衰成败的自有定数。 18.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行路艰难,关山难以逾越,有谁同情失意之人?聚散无定,萍水偶然相逢,都是漂泊他乡之客。 19.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天地是万物暂时歇息的旅馆,光阴是历代匆匆而去的过客。 20. 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人们的喜好怪诞的心理!他们不去探求事情的开端,也不问讯事情的结果,惟有怪论才是爱听的。 21.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 这就叫不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去希望别人, 2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马是常有的,然而伯乐却不是常有的。 23.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那些马中能日行千里的,吃一顿往往要吃完一石粟。可是饲养的人,却不知道这马能日行千里而要吃那么多。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干特长也就表现不出来, 2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 25.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道理有先有后,技术业务各有专长, 2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精进是由于勤勉,而荒废则是由于玩乐游荡;德行有成是由于善于思索,而败坏则是由于因循随便。 27.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与其当面受到赞誉,怎比得上背后不被谤毁;与其身体享受欢乐,怎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 28.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言语有说完的时候而哀伤之情绵绵无有终绝 29. 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 盛衰祸福都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或许将会大有作为,才在开始时使人艰难困顿,担惊受怕,于是便有水火带来的灾害,有小人们的怨怒,操劳辛苦,流离颠沛,然后就能出现光明, 30.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从细小的事情里发展起来,聪明勇敢的人多被自己溺爱的人和事所累, 31.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啊!草木没有感情,尚且不免按时飘落凋零,人作为动物,乃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种种忧愁触及他的心灵,种种事情劳累他的身体,心中有所触动,一定会损伤他的精神。何况要去思索他力所不及的事情,忧愁那些智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必然使他红润的容貌变得如同枯木,乌黑的头发变得斑斑点点;为什么要用并非金石的身躯,去跟草木竞争荣盛!应想想自己究竟为谁摧残,又怎能去怨恨那并不相关的秋声? 32.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要说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就于成就之日,而是必定有其成就的原由;祸患的形成,不是形成于形成之日,也必定有其形成的征兆。 33.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国家因为一人而兴盛,也因为一人而衰亡。 34.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 35.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君子想要实现远大目标,就必须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事业,就必须有所忍耐。 36.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物体一定是先坏了,然后才会生虫;人一定是先有了疑心,然后才能听得进别人的谗言。 37.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要做到泰山在面前崩塌而脸色不变,麋鹿在旁边跳跃而眼睛不眨, 38. 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喜爱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39.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自古以来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40.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们像蜉蝣那么短促地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如同沧海中的一颗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希望拉着神仙一起遨游,抱着明月一起长存。明知道这是不可能马上实现的,只好把这箫声托付给悲凉的秋风。
在看其他版本古文观止的时候,有一句拿不准意思,搜一下看有没有其他版有讲解。结果在这本书,《臧哀伯谏纳郜鼎》文里,看到对“大路越席”的注释,把越读kuo(括),实际上,越通括,但是读音是huo(活),意思是束,结。这种错误,都能出版,我认为这个版本一定不太行。
公元前316年,巴蜀地区发生战乱。正在秦惠王试图乘此机会兴兵伐蜀之时,韩国出师侵犯秦境。围绕“伐蜀”与“伐韩”,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论战(详见《战国策·秦策》)。 张仪的观点是“伐韩”。他的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三步走:第一步,和魏国、楚国联合,魏国从北边、楚国从南边,秦国从西边,三面夹击讨伐韩国;第二步,逼迫周朝交出象征着权势的九鼎(周位于韩国附近,图中韩国与魏国之间的灰色地区);第三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王业。 同时,张仪指出:秦朝的最终的目的是称霸中原,蜀国位于偏远地区,攻打蜀国并不能得到太大的好处,不应该在那里倾注过多的精力。  战国形势图(秦灭巴蜀后)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论伐蜀》 张仪观点明确,既有顶层设计(三步走策略),又有具体操作方法(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既从正面聚焦秦国的终极目标(问鼎中原),又从反面对蜀国的状况进行了剖析(今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引经据典,态度强硬,将“三寸不烂之舌”的本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三国时期的曹操正是按照“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称霸诸侯。那么同样的战略,为什么此时不能实施呢?司马错给出了答案。  武将司马错 司马错的观点是“伐蜀”。他首先抛出宏观论点,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简而言之,就是想要称王,必须具备国富(地广)、兵强(民富)、厚德三个要素。 接下来,他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利弊,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从道德的层面来分析。周朝虽然弱,但毕竟是天下的宗室,毕竟是天子,攻打周朝,从道德层面就站不住脚(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有不义之名)。而攻打蜀国则可以借着平叛之名,牢牢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有禁暴止乱之名)。 第二,从自身的层面来分析。秦国目前并不是十分强大(今王之地小民贫),一旦贸然出兵争夺九鼎,就会将自己陷入到风口浪尖,各国将会群起而攻之(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而蜀国地处偏远,攻打并不会招致其他国家眼红(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第三,从盟友的层面来分析。魏国和楚国并不可靠,所谓“春秋无义战”,战国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一旦把韩国和周逼得急了,他们去投靠楚、魏,你并没有什么办法(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第四,从对手的层面来分析。一方面韩国并不好打(参加上一条),另一方面蜀国正在内乱,实力相当弱小,攻打起来十分容易(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司马错论伐蜀》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司马错这篇入情入理的论断,驳倒了善于雄辩的张仪。最终,梁惠王也遵从他的建议,取得了成功。 正所谓:天子不是你想挟,想挟就能挟。
下册 之前为了能够通常的阅读史记,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看了很多文言文进阶的方法,很多回答和文章都提到《古文观止》这本书,所以买了实体书准备好好读一读。 读上册的时候异常困难,读完一篇文章要花很久时间,很多字不认识,甚至很多认识的字的读音也和现代不同,通假字满篇,所以读下来异常困难。经常一篇散文看下来,每个字差不多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连起来不知道在写什么,有种读英语阅读的感觉了。上册很多文章来自两周、秦汉时代,因为文字书写载体的原因,非常省字,简直到了极端的程度。 比如《臧僖伯谏观鱼》这篇文章里开篇有一句话,“春,公将如棠观鱼者”,如果没有注释,很难知道这篇文章里的 “公” 指的是鲁隐公。另外,文中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战争时,没有地图,以及有些地理位置古今名称都不一样,阅读难度极大。 读到下册时候,很多地方就豁然开朗了,基本每篇文章读第一篇的时候,不用看注释,直接看下来也不太影响阅读理解。看完译文,对文章内容有了正确理解之后,再第二遍读的时候,加上注释,基本整篇文章就理解差不多了。 也看到网上很多人读这本书的办法就是直接背诵,背的多了,朗朗上口之后,其义自现。不过我的目标不是成为古文学者,不是要对古文有多专业的追求,能配合注释看懂内容即可。 同时,《古文观止》比较好的一点是,作者对文章的选择基本上是基于不同朝代的时间顺序。是清朝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选编和注释的一部文言散文选集,编选此书的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作为家塾训蒙读本,也是清以来最流行的散文选本之一,是从东周到明代的二百二十篇散文作品。所以,从第一篇读到最后一篇,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早期的散文,比如《左传》,内容诘屈聱牙,晦涩难懂。但是到宋代、明代之后,文章就容易理解了。后来看到一个观点,是古文的水平是一直在下降的,这种下降不算是一件坏事。 从两个角度理解,第一是两周时代,文人写的文字跟说的文字是一致的,书面语和口语相差不大。但是到明清时,书面语和口语已经几乎是两套语言了。所以为什么会有白话文运动,主张口语化、降低读书识字的难度。 第二点,两周以至于汉代,书写的成本都是相当高的,纸未被发明之前,或者说文字的载体成本没有明显下降之前,书写都是一件成本相当高的事情。学富五车,这个成语足以说明识字的成本之高,跟普通人几乎没有关系。 文化走向底层,被每个普通人掌握,那么必然是朴素的。跟电子游戏发展史都很相吻合,上手成本越来越简单,操作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是生命力旺盛的体现。
原来我早已收到千年前的漂流瓶,只不过现在才刚刚拧开瓶盖
上讫先秦,下至崇祯,名篇著作,概可一览。 然不能尽善尽美者,言之有三: 其一,名为《古文》而体用繁多,及唐宋八大家又避录他例。可谓称乎于题?题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意不明,误之。 其二,自谓《观止》,全书自“郑伯克段于鄢”始,而经史子集不用,魏晋短文不选,元清奇篇不入,则意为科举已习乎?契儒可阅乎?异族无得乎?大有遗珠之憾。 其三,书主古文,则唐宋大家为首,又以韩愈为执牛耳者,大多昌黎选篇难明其志,殊为平庸之作,欲扬实抑之矣。至于唐宋之后,除个别外,所选参差,酸朽愚驽,甚失矣。 时殊而世异,可览以充己,仅此而已。真金明珠者,语文教材已撷,历久弥新。
清代古文选本教材,精选自先秦迄明代末期散文,领略古代散文的精粹,译文通俗流畅,豆瓣评分9.3
研究生时买过一本《古文观止》,看了一点便束之高阁,因为科研论文太多,没什么时间看所谓的闲书。现在翻出来,对照电子书同时阅读,越看越觉得自己无知,此书可是古时供开蒙之用,难怪我年虽不惑却一直有惑,原来是还没开蒙😂 古人的智慧,在看史书如《资治通鉴》时就深有体会,但古人的文采,却总在不同的书中斐然,在《春秋》中,在《左传》中,在《史记》中,在汉魏骈体文中,在唐诗宋词中,在文正公开创的古文中,如果不能将这些书全数阅尽,则最少可以选择《古文观止》,确实是叹为观止,战略思想,思辨名学,直曲劝谏,心声游记,无所不包。 虽然是本启蒙书籍,但以我的观感来看,年纪越大,看此书体会越深。人生,无非得意失意,苏秦在战国时的境遇已足以说明,人性如此,看看陶渊明,看看苏轼,就知道中国文人进有儒,退有释与道,完全可以自洽。而他们带来的千古绝唱,也足以令我们在物欲横流、乱象丛生的当世,守好自己灵台那一份清明。
非常多的文章耳熟能详,主要以前都背过。上部的卷七简直初高中课文集中区。但也有些耳熟能详的文章并没有收录在其中,比如说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司马相如的《凤求凰》,曹植的《洛神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还有白居易的《卖炭翁》,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没有我是真的非常遗憾)。还有一些进入初高中课本但未在这版《古文观止》中的比如说《小石潭记》《送东阳马生序》《黄生借书说》等。 不过大大小小历史上出名的文赋名家基本上都有,每个人的文风也真的是区别极大,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格局。很多课文以前学的时候不懂,现在再去接触,又能对其中的感情际遇有更深一些的理解,也许以后再读,也会有比今日更不一样的体会。 列几篇我一眼就为之震撼和一见钟情的文章:《北山移文》《五柳先生传》《春夜宴桃李园序》《黄冈竹楼记》,我似乎特别喜欢风流蕴藉,随性洒脱和写自然之景的文章。 最喜欢的作者是陶潜,然后苏轼 顺便感慨一下,不看《古文观止》前我是真不知道韩愈的文学地位如此之重,整整一卷半都是韩愈的文章,对此我只有拜伏的份。
每次读一篇,断断续续读了一年多。时常读到一篇左传、司马迁或是韩愈、柳宗元的文章被里面的思想内容震撼到。对政治、世事的针砭、对传统思想的探索、对壮丽山河的无限向往、对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对国家君主的忠贞、对亲人朋友的怀念,现今大家苦思而不得解的问题,自先秦以来的文人们也得经历过、思考过。知识在不断更新,但知识与智慧究竟是不同,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思想延续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我等后辈读者读之有感但求驱散内心的阴霾,而这种书读一遍又怎么能够?
用了208天,17个小时30分钟读完了这《本古文观止》当初只因为胡适的那一句,“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开启了本书的阅读。没想到,当初的束之高楼不敢阅读,如今却已读完。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古文并不难读,而且其中的道理早以化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前不知道,出处在何处,读完之后才明白原来就在这里。许多的断章取义,通过阅读原文之后才理解其前后的含义。 总之这《本古文观止》,让我见识了古人的风采,以及像那日光闪耀的文章,各种不同的境界,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风度,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冲击。 如果,你也想浸泡一下在古代先贤的文章之中,那我推荐你也看看这本《古文观止》它一定会让你受到许多启发的。
“所选文章大多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极便初学者诵读。《古文观止》按时代和作家编排,分为12卷,收作品222篇,其中绝大多数是散文,只有少量几篇是骈文,长篇多达数千言,短者不足百字,叙事论辩,写景抒情,咏物明志,各体兼备,大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整篇文章读下来酣畅淋漓,虽然古文读不懂,但看着注释读完也感觉意犹未尽,古人作文真是顶天立地,每一篇既文采飞扬,又富含哲理,为人处世正气凛然、威武不屈,即使是失意落魄的境遇下显示出来的品格也令人敬佩,穷且益坚,不追青云志。 这本书很多文章都入选了教材课本,以前学文单纯觉得写得好,现在回过头看一遍,心中感慨万千。古人用词造句真是推敲出来的,而且有极深的文学素养,叙事、议论、抒情,情景交融,意蕴深刻,品味悠长。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韩愈几次上书丞相,虽然生活交迫,但志向远大、有经世之才。苏轼的赤壁赋可以说是浑然天成,仙风侠骨,既有美景醉人,也有深意喻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文采飞扬,全文美轮美奂。屈原报国无门的悲怆、贾谊怀才不遇的凄凉,李白波澜壮阔的豪情、欧阳修逸兴遄飞的爽朗,通篇下来很多文章都名垂青史,恨不得逐篇文章背诵熟记,如果能全部消化,不但心里会受到洗礼,为人处世更加端正,撰文议事写物抒情也会更有思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篇都短小精悍,每一篇都各有形态,值得反复品读,细细回味。
上册 《古文观止》第一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节选自《左传》,讲的故事也非常有意思。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是解释孔子所编鲁国国史《春秋》的“三传”之一,它的作者相传是左丘明。左丘明,或云为鲁君子,或云为鲁国的史官。《左传》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战国初年。全书编集大体依据《春秋》,重点在陈述史事,同时征引孔子的话及当时“君子”的评论,以阐述孔子在《春秋》中提倡的攘夷尊王、劝恶扬善的思想,表明《春秋》的“一字褒贬”、“微言大义”,因此桓谭《新论》认为《左传》对《春秋》来说,“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目思之,十年不能知也”。对后世的读者来说,《左传》不仅是一部经书,还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杰出的散文著作。《左传》详细地记载了春秋间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的生平行事,善于把复杂的事写得有条不紊,剪裁得当,文笔优美流畅,人物个性分明,杜预《春秋左传序》称它“其文缓,其旨远”,盛赞它的委婉含蓄,意隽味永。这些优点,被后代史学家、散文家奉为规矩与楷模,《左传》中的一些优秀篇章也就一向受到散文选家的青睐,从而脍炙人口。 这篇文章记的是郑庄公平定弟弟共叔段与母亲姜氏勾结发动兵乱的故事。这篇故事用非常简练的文笔,写了老谋深算的郑庄公政治手腕,把他的弟弟共叔段一步一步逼上死路的过程。文章最后还讲述了在灭掉共叔段之后,还发誓「不及黄泉,不想见也」,但是后面后悔之后,又用巧妙的办法实现了母子相见,为人称道。 如果是当今的电视剧,起码能拍出三十集电视剧的水剧情来,但是《左传》中寥寥数百字就将这个「欲将擒之,必先予之」的计谋,描写的十分生动。 文章中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也变成了现在成语。据统计《左传》中出现的成语有 485 个,可见文章文笔之优美流畅。 文章本身很简短,但是故事的启发令人深思。不禁让人想到现在菲律宾的南海的争端,菲方四处挑衅,不断想从中国这里占便宜,但站在我国角度,不也是一种「养寇自重」,没有寇,如何才能自重,南海那边如何才能继续扩大优势,不然从道义上讲,就变成了我们四处出击了。菲方这么跳脱,不正好给了我们机会,把主动变被动。 这么一想,我们反而不是很着急那条搁浅船的处理了,放在那里,岂不是更想要多少借口便有多少借口? 古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文言文为什么多用对仗工整的排比句? 年轻时候读文言文,特别喜欢其中的排比句,尤其是对仗工整的排比句。读起来特别带劲,铿锵有韵气势磅礴… 随着年岁渐长,发现一个问题,排比句读起来是过瘾了,可是,他似乎只是将两组可能相似/相异的情况做了展示/对比,但却没有存在可行的逻辑方式。 从古汉语的文字看,其象形文字的具象特征特别明显,相对音形文字难以掌握。同时,还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汉字存在异义同词词义含混造成概念不精确。 由于常用汉字只有2000多个,各类相关组词后,常用的子/词约1万个,而人类目前拥有了约60万个概念,而且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但汉字却缺乏造新字/词的新陈代谢机制,也就是说,1个字或词平均要承担60个概念,因此异义同词语义含糊的现象特别严重。致使造成不同的人、对同一字词,理解其概念却是不同、尤其很难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由于词义概念的不精确,因此,在写作或辩论中极易发生概念偷换/转移话题等逻辑错误。 其次,低水平的时数概念,致使汉语无法精确表达逻辑关系。数概念水平的缺乏,一方面与冗繁的需要大写的数字表达方式(壹贰等)有关;也与繁琐且无过程记忆功能的算盘运算方式相关。 最后,古汉语系统缺乏现代根本没有现代意义的语法,加之缺乏标点符号,因此对文言文的解读,其实都只是对那些没有语法关联的字词进行猜估的过程。而逻辑必须建立在语法基础之上,没有语法做基础,逻辑无法建立。 综合以上,异义同词语义含糊的具象文字+ 低水平的时数概念+缺乏现代语法,造就了汉语对先后顺序逻辑的不敏感与缺失。 为弥补/掩饰此缺陷,聪明的古代人,逐渐发明和利用对仗工整的排比句。这些排比句句式工整,形式优美,有利于句读,也有利于传播。 更关键的原因藏于排比句文字的底层: 既然我无法通过逻辑跟你讲一个相对有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的道理,那么,我就用排山倒海的排比句轰炸你,用慷慨高昂的激情口水淹没你…
《古文观止》摘抄 1. 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我只听说学习好了才去从政,没有听说过用从政来作为学习的。如果这样,一定会有所不利。这好比打猎,猎手对射箭、驾车都富有经验,就能够获得禽兽,如果猎手从来没有登过车,不会射箭与驾车,他一定会害怕车辆崩毁翻倒压坏自己,哪里还有时间顾及猎获禽兽呢?” 2. 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这是封堵了他们的嘴巴!封塞民口,比堵截江河还要危险。江河堵塞,就会一溃千里,伤害人必然多多;封塞民口也是如此。所以治理河道的人,要疏浚壅塞使水流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开导百姓使他畅所欲言。 3. 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羽毛还未丰满时,不能高高飞翔; 4.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一个人贫穷失意时父母不把他当作儿子,有财有势时连亲戚也害怕他。一个人活在世上,对于权势地位荣华富贵,怎么可以忽视啊! 5.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天子一发怒,能使百万尸首顿时横地,血流千里。 6.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善于耕作的不一定有好收成,有好开端不一定有好结局。 7.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粮仓满了,才能使百姓知道礼节;衣食富足了,才能使老百姓懂得荣誉和耻辱; 8. 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谁知道什么仁义不仁义,给我以好处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 9.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 潭水很深,就有鱼类生活;山林很深,野兽就会到那里去; 1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天下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天下人辛苦奔忙,都是为利而往。 11.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死重于泰山,有的死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死的原因和目的不同。 12.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 屠牛坦一天肢解十二头牛而刀刃不会变钝的原因,是由于他拆骨割肉都能沿着关节缝隙进刀。 13.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 众人的嘴足以使金子熔化,积年累月的诽谤足以使骨头销蚀啊。 14.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大凡聪明的人在事情尚未萌发之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危害尚未形成时就能避开它,灾祸大都原来就是潜藏在细小隐蔽之处,发生在人们疏忽大意之时。 15.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抬头仰望宇宙空间的无限阔大,低首俯视万物品类的兴盛繁茂, 16.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要求树木的成长,一定要巩固它的根干;想要流水的深远,一定要疏浚它的源头; 17.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天高地远,觉得天地四方、往古来今之无有穷尽;兴尽悲来,知道事物变化、盛衰成败的自有定数。 18.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行路艰难,关山难以逾越,有谁同情失意之人?聚散无定,萍水偶然相逢,都是漂泊他乡之客。 19.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天地是万物暂时歇息的旅馆,光阴是历代匆匆而去的过客。 20. 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人们的喜好怪诞的心理!他们不去探求事情的开端,也不问讯事情的结果,惟有怪论才是爱听的。 21.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 这就叫不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去希望别人, 2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马是常有的,然而伯乐却不是常有的。 23.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那些马中能日行千里的,吃一顿往往要吃完一石粟。可是饲养的人,却不知道这马能日行千里而要吃那么多。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干特长也就表现不出来, 2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 25.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道理有先有后,技术业务各有专长, 2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精进是由于勤勉,而荒废则是由于玩乐游荡;德行有成是由于善于思索,而败坏则是由于因循随便。 27.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与其当面受到赞誉,怎比得上背后不被谤毁;与其身体享受欢乐,怎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 28.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言语有说完的时候而哀伤之情绵绵无有终绝 29. 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 盛衰祸福都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或许将会大有作为,才在开始时使人艰难困顿,担惊受怕,于是便有水火带来的灾害,有小人们的怨怒,操劳辛苦,流离颠沛,然后就能出现光明, 30.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从细小的事情里发展起来,聪明勇敢的人多被自己溺爱的人和事所累, 31.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啊!草木没有感情,尚且不免按时飘落凋零,人作为动物,乃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种种忧愁触及他的心灵,种种事情劳累他的身体,心中有所触动,一定会损伤他的精神。何况要去思索他力所不及的事情,忧愁那些智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必然使他红润的容貌变得如同枯木,乌黑的头发变得斑斑点点;为什么要用并非金石的身躯,去跟草木竞争荣盛!应想想自己究竟为谁摧残,又怎能去怨恨那并不相关的秋声? 32.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要说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就于成就之日,而是必定有其成就的原由;祸患的形成,不是形成于形成之日,也必定有其形成的征兆。 33.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国家因为一人而兴盛,也因为一人而衰亡。 34.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 35.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君子想要实现远大目标,就必须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事业,就必须有所忍耐。 36.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物体一定是先坏了,然后才会生虫;人一定是先有了疑心,然后才能听得进别人的谗言。 37.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要做到泰山在面前崩塌而脸色不变,麋鹿在旁边跳跃而眼睛不眨, 38. 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喜爱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39.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自古以来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40.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们像蜉蝣那么短促地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如同沧海中的一颗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希望拉着神仙一起遨游,抱着明月一起长存。明知道这是不可能马上实现的,只好把这箫声托付给悲凉的秋风。
在看其他版本古文观止的时候,有一句拿不准意思,搜一下看有没有其他版有讲解。结果在这本书,《臧哀伯谏纳郜鼎》文里,看到对“大路越席”的注释,把越读kuo(括),实际上,越通括,但是读音是huo(活),意思是束,结。这种错误,都能出版,我认为这个版本一定不太行。
公元前316年,巴蜀地区发生战乱。正在秦惠王试图乘此机会兴兵伐蜀之时,韩国出师侵犯秦境。围绕“伐蜀”与“伐韩”,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论战(详见《战国策·秦策》)。 张仪的观点是“伐韩”。他的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三步走:第一步,和魏国、楚国联合,魏国从北边、楚国从南边,秦国从西边,三面夹击讨伐韩国;第二步,逼迫周朝交出象征着权势的九鼎(周位于韩国附近,图中韩国与魏国之间的灰色地区);第三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王业。 同时,张仪指出:秦朝的最终的目的是称霸中原,蜀国位于偏远地区,攻打蜀国并不能得到太大的好处,不应该在那里倾注过多的精力。  战国形势图(秦灭巴蜀后)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论伐蜀》 张仪观点明确,既有顶层设计(三步走策略),又有具体操作方法(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既从正面聚焦秦国的终极目标(问鼎中原),又从反面对蜀国的状况进行了剖析(今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引经据典,态度强硬,将“三寸不烂之舌”的本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三国时期的曹操正是按照“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称霸诸侯。那么同样的战略,为什么此时不能实施呢?司马错给出了答案。  武将司马错 司马错的观点是“伐蜀”。他首先抛出宏观论点,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简而言之,就是想要称王,必须具备国富(地广)、兵强(民富)、厚德三个要素。 接下来,他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利弊,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从道德的层面来分析。周朝虽然弱,但毕竟是天下的宗室,毕竟是天子,攻打周朝,从道德层面就站不住脚(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有不义之名)。而攻打蜀国则可以借着平叛之名,牢牢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有禁暴止乱之名)。 第二,从自身的层面来分析。秦国目前并不是十分强大(今王之地小民贫),一旦贸然出兵争夺九鼎,就会将自己陷入到风口浪尖,各国将会群起而攻之(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而蜀国地处偏远,攻打并不会招致其他国家眼红(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第三,从盟友的层面来分析。魏国和楚国并不可靠,所谓“春秋无义战”,战国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一旦把韩国和周逼得急了,他们去投靠楚、魏,你并没有什么办法(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第四,从对手的层面来分析。一方面韩国并不好打(参加上一条),另一方面蜀国正在内乱,实力相当弱小,攻打起来十分容易(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司马错论伐蜀》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司马错这篇入情入理的论断,驳倒了善于雄辩的张仪。最终,梁惠王也遵从他的建议,取得了成功。 正所谓:天子不是你想挟,想挟就能挟。
下册 之前为了能够通常的阅读史记,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看了很多文言文进阶的方法,很多回答和文章都提到《古文观止》这本书,所以买了实体书准备好好读一读。 读上册的时候异常困难,读完一篇文章要花很久时间,很多字不认识,甚至很多认识的字的读音也和现代不同,通假字满篇,所以读下来异常困难。经常一篇散文看下来,每个字差不多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连起来不知道在写什么,有种读英语阅读的感觉了。上册很多文章来自两周、秦汉时代,因为文字书写载体的原因,非常省字,简直到了极端的程度。 比如《臧僖伯谏观鱼》这篇文章里开篇有一句话,“春,公将如棠观鱼者”,如果没有注释,很难知道这篇文章里的 “公” 指的是鲁隐公。另外,文中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战争时,没有地图,以及有些地理位置古今名称都不一样,阅读难度极大。 读到下册时候,很多地方就豁然开朗了,基本每篇文章读第一篇的时候,不用看注释,直接看下来也不太影响阅读理解。看完译文,对文章内容有了正确理解之后,再第二遍读的时候,加上注释,基本整篇文章就理解差不多了。 也看到网上很多人读这本书的办法就是直接背诵,背的多了,朗朗上口之后,其义自现。不过我的目标不是成为古文学者,不是要对古文有多专业的追求,能配合注释看懂内容即可。 同时,《古文观止》比较好的一点是,作者对文章的选择基本上是基于不同朝代的时间顺序。是清朝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选编和注释的一部文言散文选集,编选此书的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作为家塾训蒙读本,也是清以来最流行的散文选本之一,是从东周到明代的二百二十篇散文作品。所以,从第一篇读到最后一篇,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早期的散文,比如《左传》,内容诘屈聱牙,晦涩难懂。但是到宋代、明代之后,文章就容易理解了。后来看到一个观点,是古文的水平是一直在下降的,这种下降不算是一件坏事。 从两个角度理解,第一是两周时代,文人写的文字跟说的文字是一致的,书面语和口语相差不大。但是到明清时,书面语和口语已经几乎是两套语言了。所以为什么会有白话文运动,主张口语化、降低读书识字的难度。 第二点,两周以至于汉代,书写的成本都是相当高的,纸未被发明之前,或者说文字的载体成本没有明显下降之前,书写都是一件成本相当高的事情。学富五车,这个成语足以说明识字的成本之高,跟普通人几乎没有关系。 文化走向底层,被每个普通人掌握,那么必然是朴素的。跟电子游戏发展史都很相吻合,上手成本越来越简单,操作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是生命力旺盛的体现。
原来我早已收到千年前的漂流瓶,只不过现在才刚刚拧开瓶盖
上讫先秦,下至崇祯,名篇著作,概可一览。 然不能尽善尽美者,言之有三: 其一,名为《古文》而体用繁多,及唐宋八大家又避录他例。可谓称乎于题?题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意不明,误之。 其二,自谓《观止》,全书自“郑伯克段于鄢”始,而经史子集不用,魏晋短文不选,元清奇篇不入,则意为科举已习乎?契儒可阅乎?异族无得乎?大有遗珠之憾。 其三,书主古文,则唐宋大家为首,又以韩愈为执牛耳者,大多昌黎选篇难明其志,殊为平庸之作,欲扬实抑之矣。至于唐宋之后,除个别外,所选参差,酸朽愚驽,甚失矣。 时殊而世异,可览以充己,仅此而已。真金明珠者,语文教材已撷,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