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汤显祖著 陈同 谈则 钱宜 合评 李保民校点
惊心动魄,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 《牡丹亭》,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明传奇的经典之作。点评者为清代学者的吴吴山的未婚妻陈同、妻子谈则、续娶妻钱宜,对《牡丹亭》情有独钟,从女性的角度赏玩评点,细致入微,留下了一段评点佳话。据康熙刻本整理。
东篱姑娘

凡世上事,总有个因缘际会。因《红楼梦》去看白先勇老师细说红楼,然后又读了他的三本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孽子》,后又因为看白先勇老师倾力改编的28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再去看各位昆曲名家的折子戏,听台湾中文大学昆曲讲座,听戏曲学者王安祈女士的《牡丹亭》专题节目,加上《红楼梦》的影响,不知不觉间爱上了昆曲,爱上了《牡丹亭》。如同很多年前爱上《红楼梦》一样,这是一个缓慢却也自然而然的过程。于是乎,因爱上昆曲第一次通读了《牡丹亭》。之所以选这个版本,是查阅了资料后对比确定的。这一版吴吴人的三妻妾陈同谈则钱宜合评本里很多评注非常精准,站在女性角度的评注更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通读之后打破了自己之前看昆曲舞台剧的印象,原来,汤显祖的《牡丹亭》何止是才子佳人,何止是爱情,它的内容之丰富,文辞之优美,思想之高度,让我一个四百年后的读者为之击节赞叹。如果说戏剧是一座大花园,这花园一定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而《牡丹亭》一定是美的那一朵花。我想,管什么花部雅部,管什么行当角色,剧种唱腔,只要爱上昆曲,爱上戏剧,那就倾注热情,好好地去爱,走进去,用眼看,用心看,才知《牡丹亭》里春色如许。

烟锁池塘柳

这些年看过多个版本的昆曲《牡丹亭》演出,园林版、青春版、精华版,折服于昆曲之美,沉浸于剧本之妙!今年三月终于看完上海昆剧院五十五折全本演出,趁着热乎,赶紧把原著看起来,机缘巧合之下,在微信读书搜到这个三女点评版,犹如看剧时的弹幕,平添几分乐趣!再趁着热乎,赶紧记下几点浅感受: 1、《牡丹亭》的剧情人物相比《西厢记》确实更胜一筹:整个故事线虚实有序,不落俗套,娓娓道来什么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能超越生死——杜丽娘因梦生情,梦中遇柳生,而后寻梦不至而亡,此虚;后确有柳生这痴人,拾画迷上了姐姐,此实;幽媾,人鬼情未了,冥誓开棺复活,此又虚;柳生守诺而行,丽娘回生终成眷属,结局是实。以虚实相间,写至真至性,读来奇幻却又十分自洽。西厢亦是大作,但始终在才子佳人的套路里(此处脑补了《红楼梦》贾母的吐槽,哈哈哈),张生有点流氓,多少有点见色起意,少了安全感;莺莺比较单纯,但凡张生渣一点就完蛋;反倒是红娘比春香给力,春香只是丽娘嘴替,红娘却是行动派,爱就要行动,不要扭捏,让我来帮你安排! 2、汤翁的剧本写作满是巧思,实在是厉害,举几个例子: (1)前后情节对比强烈的:比如丽娘深闺不知春,对比杜老踏青劝农时的满目春光,让“女子怀春”更能被理解。比如冥判的公正客观讲道理,有情义,对比杜平章的顽固不化,不大接受女儿女婿,最后还得让皇帝来判定,才成全美事,颇费周折。比如苗舜宾只能鉴识宝物但不识字,却被提拔做考官来选拔人才,突出朝廷用人甚是荒唐。 (2)细节里的巧思:比如男主先登场梦了“梅”,女主后登场梦见“柳”,后游园看见“牡丹”说到牡丹虽好却没有占得先机,感慨自己的青春没有被看见,这里的“梅-柳-牡丹”是按照物候的先后来呈现的,十分巧妙,最终丽娘是在牡丹亭上,得到了柳梦梅,这份真性情还是成就了。比如《闺塾》《惊梦》两折,春香其实是另一个杜丽娘,是觉醒中的杜丽娘,在舞台上通过这第二张嘴来表达主角的内心,读来妙趣横生。 (3)引经据典,无一句废话:每折结尾的“集唐”总结本折重点,承上启下,又不会过于显摆,总之是文辞有才,句句皆有用。但这雅致精美的剧本,读来颇为费力,在传播上确实不太有利,希望有更多昆曲演出,文化传播需渗透哈哈哈! 3、吴吴山的三个女人点评的这个版本,非常有意思,推荐看下附录,有记录他们的心路故事,也有夫妇二人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讲自己的想法,更佩服三女的前赴后继,坚定不移,心思细腻,钱宜还供奉了杜丽娘,还在梦里见到她,十分神奇

华清驰

明代汤显祖著作《牡丹亭》让众人皆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是情之至也;死不可以生,生不可以死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翁让杜丽娘与柳梦梅兰亭惊梦,人鬼相遇,却仍不负卿。一个是如花美眷,一个是翩翩少年,那书生折的柳,那小姐坟旁的梅,那牡丹亭外的风风雨雨,终是没有辜负卿卿性命。在夜幕深深,星河淹没的夜,相互凝望沉睡的轮廓,携手“逃”去远方,又致信书涵。不到园林不知春色芳如许,不开棺怎表如梦醉芳痴?这也许这是古代最理想的人间情爱,也是打破封建的枷锁助推澜。那份坚定,执着与勇敢,才是人的真性情,许是当今世间最奢侈的爱,如今罕有的风尘。 坊间的那出戏,就在那场旧梦里。“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今都幸得东风顾,不误当年。 牡丹亭下,书生折柳;梅园境内,丽娘含羞。此时的二人更是卿卿慕慕,早已暗许终生。而柳生才华横溢,我猜他心思细想:我今后一定思念、相爱于你,甘愿容颜消损,不为世间的芳尘女子,即使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惊艳世间百态也不会扰乱我的心神。我只想为你写尽笔墨,书尽半生,即使穷途末路舍弃生命也要护你终生。 柳生与丽娘人鬼相遇,叹梦惊险,叹情亦真。这让我想起南宋辛弃疾闲居信州二十余年,执笔写下“我定思君拚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的千古名句。他仍然怀有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梦寐以求的理想;民国闻一多“堪笑连年成底事,穷途舍命作诗人”落墨时是他身处异国的清贫生活,以及遭到种族歧视和文化否定,却仍然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与坚韧,即使如此,他们的心中依然藏有一份豪迈与真情,那是共同的坚韧之心。而柳生丽娘则是为真情所至,那份对爱情的执着与勇敢,甚至不惜打破封建的枷锁和面对世人的流言蜚语,可见情至之坚,是心中对爱的执念。 我在茫茫人海追寻,三年五载,终是无期。苦闷、失落总是梦绕魂牵,甚至后来“犹恐相逢是梦中”。年光煞遍,我也已心如止水,亦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眉开四方。但那些始乱终弃,杨花水性,终不可取。在我心中最好的感情莫过于双向的奔赴,对爱相互理解与包容,或有志同道合的比翼双飞,为爱须深入骨髓,恰同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样的人间理想。 于是我择取“我定思君拚瘦损”与“穷途舍命作诗人”合诗一首,命名《东风无力相思忆》,谨以表明我对这种神圣爱情的敬仰和忠贞,以及那份至死不渝的情怀,其句如下: 我定思君拚瘦损,不为粉黛乱俗尘。 只为青山烧笔墨,穷途舍命作诗人。

俊杰

这本《牡丹亭》是据康熙刻本整理而成,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明传奇的经典之作。点评者为清代著名学者吴吴山(吴人)的未婚妻陈同、妻子谈则、续娶妻钱宜。她们三位妇人皆酷爱《牡丹亭》,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评点佳话。陈同将婚而殁,箧中残存评点《牡丹亭》上卷,密行细字,纸上若有斑斑泪痕。吴人后娶妻子谈则见陈同所评,视如珍宝,暇日仿其意补评下卷,秘不示人。不料未尽其役,因病而死,直到吴人最后一位妻子钱宜,继续参评,方才完成,并不惜变卖金钏筹资雕版行世。 陈、谈、钱三位妇人站在女性的角度赏玩评点《牡丹亭》,细致入微,或诠疏文义,品鉴佳构,或解说名理,抒发情怀。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且鲜明地反映出当时闺阁妇女的生活态度。她们将批评的笔触直接指向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病,尤为不易。 《牡丹亭》全剧五十五出,内容离奇复杂,结构紧凑严密,人物众多,各具面目。场面灵活变换,波澜起伏,前呼后应,不断地将戏剧情节推向高潮。剧中的表演或悲或喜,或文场或武戏,紧紧围绕着杜丽娘的心理变化、生死遭遇而展开,突出地表现了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主题。此外,作者还借助《牡丹亭》的剧情发展,从侧面抨击没落腐朽的封建政治。

啦啦~

五一期间,偶得一张抚州的车票,这一查才知道是汤显祖的故乡,临川便在抚州。想来自己这中文系三年来竟没有读完这部牡丹亭,倒是深感惭愧。说来也好笑,旅游旅游,倒是花了一天泡在抚州市图书馆里读完了这部牡丹亭。还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我想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喜剧更是折射出悲哀与无奈。在现实生活中,还魂等情节终究是虚妄,各种巧合的发生也是小概率事件。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相遇,终究是一场梦,而作为戏剧,这更是梦中梦。虚构的故事多么浪漫,与之相对的现实就多么苍凉。 汤显祖说“梦中之情,何必非真?”想必是提倡一种灵魂之爱。但灵肉的冲突总是那么难以调和。汤显祖以至情冲破一切的愿望,终究梦一场。 要说本剧持有人性解放的思想,想必是有的,但若到了反父权反封建,倒不至于达如此之高度。汤显祖讽刺了杜宝将女儿关在深闺的行为,但主要是为了衬出人性不可压制。从结尾杜丽娘最终还是回归了贤妻良母的生活,一切矛盾最终通过皇帝解决。可以看出汤显祖还是一定程度上对女性持有封建观念的,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隔壁莎士比亚不也在强调君臣关系嘛!也算是挺悲哀的事情了,杜丽娘在活人世界总是处处受限,变成鬼魂才能够真正解放个性。 杜宝这个人物显然在本剧中是作为封建大家长形象出现的,不过看完以后,倒没有给我留下如一般文学史介绍的那样厌恶的形象。实际上,杜家夫妇在我看来还算是比较开明,杜母虽然也指责丽娘赏花,但更多是理解的态度,也是能够接受柳梦梅,至少与西厢记相比,开明了许多。杜宝虽然无法接受柳梦梅,但更多是站在一个“不相信复生”的立场,这当然能够理解。回魂这事情,正常人第一次听说肯定都是怀疑的,只是我们站在上帝视角体验了杜柳的故事,才觉得杜宝固执。但杜宝的话语里多少还是透出封建观念,比如认为自己的女儿不会好色而生,比如希望明媒正娶。但这也没有什么值得苛责的,我更愿意当作是时代的悲哀,而不是针对杜宝此人。这些观念总是长久存于人心的,至少相比真正的大家长,杜宝还算是温和。《牡丹亭》是喜剧,但带上淡淡的忧伤。 还有一个值得惊叹的是汤显祖的广博,书中大量典故正用反用,每节末尾的拼接诗,在调侃中无不透露出渊博的知识。大量的双关,犹以活泼的春香为甚,令人捧腹大笑。 好剧,好剧。不过确实不太适合出演,倒是更适合当案头读物。在文昌里看了表演,有所改动,虽然不至于无聊,但相比文字还是缺了一些体验。

归去来兮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用时近一个月,终于读完本剧。 就人物和情节来说,《牡丹亭》无愧其名,个人认为比之于《西厢记》,人物和情节的塑造都自然很多。 其一,围绕“情”之一字,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形象都很丰满。杜丽娘因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痴缠决绝(令我惊喜的是,对杜丽娘的塑造没有那种“凝视”之感,反而读来舒服自然);而与杜丽娘相对的柳梦梅必须同样有情,才能让戏好看,作者显然把握得很好。就像我前面的随感中所说,柳生只是大千世界的一个普通书生,无法区别于张生李生王生。当他因梦改为梦梅,便赋予了“情”。他拾到杜丽娘的画,珍惜存放;冒着杀头的危险,掘开棺木;小姐让他帮忙寻找她的父母,他“谨依尊命”,却担忧自己离开后小姐的安危。他和杜宝直接对峙,痛斥他···正如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所评:“此记奇不在丽娘,反在柳生。天下情痴女子,如丽娘之梦而死者不乏,但不复活耳。若柳生者,卧丽娘于纸上,而玩之、叫之、拜之;既与情鬼魂交,以为有精有血而不疑;又谋诸石姑,开棺负尸而不骇;及走淮阳道上,苦认妇翁,吃尽痛棒而不悔:斯洵奇也。”前面着重对杜丽娘的塑造,后面则重于对柳梦梅的塑造。这是我读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喜欢,也是认为男女主人公最般配的一部作品(宝黛太悲太痛,这里不谈) 其二,情节跌宕起伏,想象瑰丽,跨越人、鬼,超越生、死。《牡丹亭》的情节比《西厢记》要复杂曲折很多,但其中情节有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吸引人看下去。这里为二人设置的障碍也非常合理,不是作者强加出来的。如杜宝的迂腐是社会的产物,陈最良会带柳梦梅回家、会告发他掘棺也与其性格有关。 一个词概括:好看!

逐梦

本书由于是文言文写成,所以有些内容本人无法准确的理解到。尽管如此,阅读本书也像观看了玄幻类的电视剧一样。 柳梦梅和杜丽娘因梦结缘,而杜丽娘也因梦由平淡的生活转而向往美好的爱情,这在封建社会下无疑是女性精神的一种觉醒。 由梦生情,梦醒忆情,由情生病,不幸死亡,到最后的死而复生。这不仅在当时看来是一种冲击,就是现在看来也是一种震撼。个人看来作者杜丽娘这一形象,是对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的一种进化。莺莺时即使对张生也是充满爱意,但是始终无法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而杜丽娘在梦中初次与柳梦梅相见时,虽然也矜持,但却敢于表达爱意。本人在这一点看来,杜丽娘是对崔莺莺形象的一个进化。 本书情节跌宕起伏,妙语连珠,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看出在封建社会下古代男女自由恋爱是很难的,是收到抵制的。即使柳梦梅最后高中状元,但是因她与杜丽娘是自由恋爱,因此不受杜父的同意。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叁月的月

一些个人感悟: 生活在幸福和自由中大概真的很难体会到那个时代被禁锢在方寸之地的深闺中是多么渴望自由和幸福。杜丽娘的死,或许正是因为她意识到了自由和幸福,却绝无追逐自由和幸福的机会,这对于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女性来说,或许并不会那么痛苦,但对于像杜丽娘这样追逐自由幸福的人来说,这却是莫大痛苦和极其惨忍的。因而,当这项权利被剥夺之后,对于她而言,无异于是杀死了她,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她被告知不准再踏入后花园后香消玉殒的原因之一吧。活着的期望已破灭,方寸之地更是抑郁之地。

纳米太阳

最初打算看这本书是因为很喜欢高中学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但是当真正读下去时又感觉不太对劲。 我可以接受剧里出现神仙鬼怪,甚至人鬼情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丽娘暮色而亡、李全无脑投降此类情节也太不符合情理了。另外杜丽娘只是梦里见了柳梦梅一次,杜丽娘死后柳梦梅拾得丽娘春容,这咋什么交往的过程都没有就直接互相爱上了呢,就算要宣扬自由恋爱也不至于这么自由吧。 除此之外这个柳梦梅的人设有点飘忽不定。他既可以在梦里强上杜丽娘,又可以捡到美人图后在不知道这美人是谁的情况下对着美人一个劲喊;既可以进京赶考住店已久却忘了考试日期,还可以一举高中状元。最后只能搬出圣旨掩盖掉种种矛盾,来个大团圆,皆大欢喜。 最后的问题:作者设计淮扬之战的意义是什么?

Incipit Vita Nuova

文言文是最大的阅读障碍,所以没有很好的体会到这本书的美。杜丽娘因情死,为情生,看似荒诞,却在情理。 摘录: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非情之至也。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siren

一开始看的时候,会很气愤,杜丽娘为何要为爱做到为爱而死的地步,上了课之后才明白,被封建礼教桎梏的时代,女性是没有为爱而战的机会的,或是接受包办婚姻,或是草草出嫁,而杜丽娘的出现,展现了渴望自由恋爱的男女的心声,至情就是汤显祖写剧作的意义,也确实将杜丽娘写得非常立体,勇敢追爱,为情而死,为情而生

momo

本科的时候读过人民文学的《牡丹亭》,“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读来满是感动。古籍社的这本《牡丹亭》与其他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书中评点来自于三位女性:她们是清代著名学者吴人的未婚妻陈同、妻子谈则、续娶妻钱宜,她们皆酷爱《牡丹亭》,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评点佳话。未婚妻陈同未婚而亡,留下《牡丹亭》评点半卷,纸上泪痕斑斑;妻子谈则见之爱不释手,补评下卷,抄毕未久因病而亡;续娶妻钱宜继之参评,不惜变卖首饰付梓行世。三位女性站在自身的角度赏玩评点《牡丹亭》,细致入微,或诠疏文义,品鉴佳构,或解说名理,抒发情怀。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且鲜明地反映出当时闺阁女性 的生活态度。她们将批评的笔触直接指向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病,尤为不易。 发现金句小能手钱宜,钱曰:“酒盏可疏,厨烟不可减也。讽此令人黯然,为贫士妇者,大是不易。”“从来家庭嫌疑,往往起于细微,臧获之言,最所宜察。”

圆溜溜

家人们谁懂啊,开局没几集女主就挂了!杜老爷或成最大赢家,以为老婆孩子都没了,结果一个个生龙活虎,还找了个状元女婿!喜剧,大喜剧! P.S. 这个版本还有清代姐姐们的评注,一场跨越百年的共读,实在是有趣。

玉著

这个版本是不是点问题?不知道纸书是什么样的,电子版里点评和正文的内容虽然用字体区分开了,但是没有“某曰”的大字小字是谁评的怎么也没有一个注释?另外还有“吴曰”,应该是指吴人?也没有注释。以前读过另一个版本的三妇合评,印象里不是这样的呀。

丁真

搭配视频看的,印象最深并不是什么游园惊梦寻梦,反而是春香闹学一段回味无穷。 书里面“岭南人爱盗墓”,“柳梦梅不吃槟榔”对话笑死我。

暂时没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