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中国版的国富论本书虽然是一本以辩论记述的方式来讨论国家政策的书籍,但是实际上吸引人的都是里面桑弘羊对于如何让国家更富裕的经济政策的思考,在汉代封建君王时期就有这么理性的经济政策,真是太牛了,值得一读。 首先整体分数如下: 错别字:9.5 分(几乎没有错别字)排版:9 分,挑不出什么毛病可读性:8 分,古文翻译读着很通畅,作为古籍注解,注释清楚,读起来难度不大。这本书写作文体非常简单,就记录了一场大型的政策辩论,辩论双方分别是: 正方:以御史大臣桑弘羊为头的官僚大夫。反方:贤良和文人的无名团队,实际有当朝皇帝和大司马将军霍光支撑。辩论背景:汉武大帝去世,新的皇帝汉昭帝即位,始元六年,汉昭帝和当时实际主政的大司马霍光大将军有意废除汉武帝时的一些政策,通过皇帝亲自下诏的方式,召集了全国的贤良文学来到京师,针对桑弘羊定的一些经济、外交等政策进行辩论,辩论过程由一个叫桓宽的官员记录了下来,形成了这本巨著《盐铁论》。 重点人物: 桑弘羊:这个人了不起,相当于汉武帝时的财政部部长,在辩论时任御史大夫,桑部长就是一个经济学奇才,在传统以农为本摒弃商工的封建时代,就鼓励商品自由交易,鼓励物资和货币流动,认为交易产生价值,让国家富裕,但同时也鼓励国家对资本和市场管制,立法指定国家盐铁酒专卖制度,收回诸侯铸币权,制定平准政策,国家参与市场调节,低买高卖,平抑物价,制定均输政策,货物就近变现,同时改革税制,对商人征收财产税,充斥国库,以现代经济理论看,这就现代市场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最早的理论框架呀。贤良/文学:贤良/文学都是以前汉代的一种虚职,这些人暂时没有实际为官,负责给朝廷谏言,这帮人被召集来谋划这么一场辩论,实际上就是为了给霍光变革桑弘羊之前的一些政策做铺垫。从本书记录的内容看,确实占着道义的高度很容易达成对经济政策的抨击,甚至指名道姓地批评当朝官员不作为。全书洋洋洒洒共十卷 60 论,包含对汉武帝时期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外交的辩论,前朝是什么政策,这些贤良/文人就反对什么政策,以平民百姓的痛苦作为案例去批评当朝政策和为官者,总是有理有据,甚至有几章大夫们都沉默了。 但是经济学家的一个特点,语言上冷冰冰,没有对民生疾苦有同情心(或者说在更高的维度同情),虽然可能从数字上是对的,经济政策可能对国家经济是有益的,但是会伤害一部分人的生存和生活权利,让整个社会风气因为发达的商业而略显浮躁,和传统儒家社会强调的礼义廉耻格格不入,所以引发批判,这本书的作者桓宽也是同情黎明百姓疾苦的,很多章节带着批判这些士大夫们的视角去写作的,怀疑有一定的人工编纂水分。 比如讽刺权贵这一章,【刺权】,大夫的一些用语就有点让普通人听着不舒服,比如 “官尊者禄厚,父尊者子贵" "局编户之列,而望卿相之子孙,是以跛夫之欲及楼季也,无钱而欲千金之宝,不亦虚望哉?” 在现代社会来看,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但是冷冰冰地说出来,还想让大家同意这就是正常的社会运转逻辑,就未免太冷冰冰了,难免会引发各路贤良文人的人身攻击。 说什么都可以,但是就是不能批评普通的人民群众。毛主席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任何批评普通人民群众的言论都会被打击。 全篇金句很多,我最喜欢的是【力耕】第二里,针对农业地位的讨论,桑弘羊在汉代就有这么前瞻性的认识,简直像现代社会穿越回去的。贤良文学们讲要以力耕以农为本: 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 这论证过程看起来略显单薄。但是大夫说了以下金句来反驳: 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 有点像我们现在说民主不只有一种制度一样,从辩论者视角,在否定对方观点的情况下,慢慢阐述自己的观点。 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其末易其本,以其虚易其实。 看似市场公平的交易,但是交易对手之间体量的不同,交易策略和结果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以国家为单位去交易,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别人甩卖的我买,说得不好听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囤积居奇,高价卖出,即实现了平抑物价&调节供需的目的,也能够通过一次次交易,讲一件件废品转换为高价值的财物。 【通有】第三里讲: 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 这句话简直了,醍醐灌顶,就是现代经济的精华呀,“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大家要多思考多算账,找到低买高卖的结构性利差和商业机会,才能够真正赚到钱变得富有,要顺势而为,只靠一身力气折腾,结果可能很惨。
读《盐铁论 · 论儒》,“御史”“文学”两角色你问我答,将儒家功过之辩以刻意塑造对立的方式展开,让读者常在两端中摇摆,向前似是而非,向后似非而是,总有一二破绽等待揭露,推理过程就像“跟着我左右右手一个慢动作”,有感桓宽构思之精。 《盐铁论》的主题围绕治国理政,目录中即可看出此书宏观的视角以及管理学上的立意。《论儒》一文,从批判儒家思想的“言行不一”入手,强调儒者在对世事的否定中形成孤高自恃的处事性格,看不上时局,所以“独山其身”,而所谓“独善”,又不去介入对现实的整治,既有整治,又如“子见南子”不合礼制,又不如商鞅、邹衍及时调整方略以成游说。此即文中“甲方”的主要观点。而乙方则认为,儒者遵道而行,必然权变,“拯溺者濡”,救人落水如何能不沾湿自身衣服呢?所以侧面回答了孔子不合礼制的责难,同时也谈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本质上是指对实情的辨查,故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在和学生归纳重点时,我这样写:辩明圣主,故可权变以成事;识破昏君,故不可枉道以求容。围绕这两段话,我们一起讨论了甲乙双方虽然对立,却各有参考价值的陈述。一方面,责难儒者不合礼制不明世事的言论未免过苛,但是,各个时代确有“伪儒者”,张口便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环境太差,配不上自己屈尊而治,只得“一箪食一瓢饮”,日子过得苦,而以苦自矜,形成了看谁更苦的道德鄙视链。针对此问题,我和学生说,“一箪食一瓢饮”本身不应该是目的,更不应该是一种道德原教旨主义的形式规范,肚子饿,吃不上饭,可以打工挣钱,哪怕是做日结工,并不必要一心求苦,并以苦作为效法“孔颜之乐”的前提,一个人的苦和他自身所具有的道德境界没有任何必然关系,更不可以自身的负面境遇,来作为否定现实环境的唯一前提。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显然,”圣者所“依”,应是能贫能富,能屈能伸。该出手时出手,该说话说话,详情可见《论语 · 乡党》。
千年前的一场经典“大专辩论赛”! 法家代表的大夫+御史+丞相史VS 儒家代表的文学+贤良。 双方的缺点也很明显:大夫一方多次人身攻击;文学一方复读机般“仁义道德走天下”。 均输:就近运货 平准:官控物价 本议第一:为了战争,盐铁官营是否合适? 力耕第二:“富国何必用本农?”vs“不劳而有功者,未之有也” 本篇中,大夫认为只有顺差,没有逆差,对国家是有利的,这显然违背经济规律。 通有第三:是否要货物流通?文学认为工商会带来奢靡风气。 错币第四:民间可以铸币吗?大夫认为,国家统一货币,可以稳定民心。 禁耕第五:文学认为,盐铁官营造成“铁器失其宜”。 复古第六:大夫认为,盐铁私营会造成豪强剥削百姓。 非鞅第七:大夫认为商鞅强国;文学认为没有道德。 晁错第八:大夫反对晁错的“削藩”,文学支持。 刺权第九:文学认为,做官是为天下人,而不是私欲。 刺复第十:是文学不行,还是没遇到合适的人? 论儒第十一:文学认为,儒学有没有用,还得看手中有没有权。 忧边第十二:文学认为,用“文德”就可以解决匈奴问题。 本篇的文学也太天真了! 园池第十三:文学认为,朝廷应该还园池给百姓,避免国富民穷。 轻重第十四:轻重之术,能不能缩小贫富差距? 未通第十五:御史认为征伐四夷可以利用他们的资源发展经济,且国家现在三十税一;都被文学反驳。 地广第十六:文学认为,边境不应成为政治中心,“地广而不耕”;大夫竟然搞起了人身攻击。 贫富第十七:大夫认为财富获得尊重;文学认为“贵何必财,亦仁义而已矣!” 毁学第十八:李斯值得赞美吗?大夫再次对文学人身攻击。 褒贤第十九:大夫认为要智勇双全才是贤人,文学认为要符合道义。 相刺第二十:大夫认为文字华而不实;文学认为是有些君主不智,排斥圣贤。最后反杀,当今朝政有问题,是因为有些公卿素质不行。 殊路第二十一:孔子弟子的命运不同,能否说明人性是不能改变的? 讼贤第二十二:贤人的遭遇不同,是取决于自身,还是取决于遇到的人? 遵道第二十三:文学认为要遵“先王之法”,大夫认为要变通。 论诽第二十四:丞相史认为,不要对朝廷腹诽;文学认为,提意见并不是诽谤。 孝养第二十五:孝养父母,文学认为礼节更重要,丞相史认为物质更重要。 刺议第二十六:文学讽刺丞相史,不是外表像儒生就是真儒生。 利议第二十七:“文学桎梏于旧术,有司桎梏于财利”。 国疾第二十八:文学认为,当今社会之病在于奸臣当政。 散不足第二十九:本篇中贤良高谈阔论,用排山倒海的气势对比古今,认为今日的“奢侈”是造成“散不足”的罪魁祸首。 其中对求神祭祀、一妻多妾、供养宠物、优待蛮夷等的抨击颇有见解。但其他部分,过于局限。毕竟,生活好了,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不是什么“奢侈”。 救匮第三十:贤良认为,当官者失去了礼义廉耻之心,从而造成奢侈成风,国家财政匮乏。 箴石第三十一:丞相叫大家不要吵了,贤良说君子之路“固狭耳”。 除狭第三十二:大夫反驳了“狭”之说;贤良认为,如今朝廷公开卖官鬻爵,官员素质堪忧。 疾贪第三十三:低薪导致腐败?还是出于人的本性? 后刑第三十四:大夫主张“刑一恶而万民悦”,贤良认为先德而后刑。 授时第三十五:大夫认为,贫穷的原因是懒惰、奢侈;贤良认为富了之后再教育,但不能误了农时。 水旱第三十六:大夫认为水旱灾害是天意;贤良认为是天人感应。其他内容和《禁耕第五》多有重复。 崇礼第三十七:大夫认为接待蛮族用大量物质是正确的;贤良认为“圣王以贤为宝,不以珠玉为宝”,同时反驳了“贤人无用论”。 备胡第三十八:贤良认为,要用仁德使匈奴归附,而不是武力。因为匈奴本来就没什么礼。 执务第三十九:丞相希望贤良、文学少谈点虚幻缥缈的上古之道,来点实际的。 能言第四十:大夫再次批评文学贤良只会说不会做;贤良反驳,言、行有其一就是对国有利。 取下第四十一:贤良大反击,认为朝廷官员不懂百姓的艰难。最终暂时停止盐铁官营,盐铁辩论会以文学、贤良小胜告终。 击之第四十二:大夫建议对匈奴乘胜追击,文学建议休养生息。 结和第四十三:对匈奴,大夫主战,文学主和。 诛秦第四十四:对于少数民族,大夫主用武,文学主用德。 伐功第四十五:文学认为,征伐匈奴让国库大空。 西域第四十六:文学认为,过去的西域政策值得肯定,但现在该停手了。 世务第四十七:仍然是对匈奴的态度,与前文观点类似。 和亲第四十八:同上。 繇役第四十九:文学认为“文犹可长用,而武难久行也”,不要再打了。 险固第五十:文学认为“以仁义为阻,道德为塞,贤人为兵,圣人为守,则莫能入。” 论勇第五十一:大夫认为可以派刺客解决匈奴问题。 论功第五十二:再谈征伐匈奴问题。 论邹第五十三:大夫认为邹衍的“九州” 观才是“天下之义”。 论菑第五十四:大夫指出五行与十二地支学说的矛盾之处。 刑德第五十五:以德治国还是以刑治国? 申韩第五十六:文学认为,“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 周秦第五十七:文学认为,刑罚台太严酷,应该先礼教之。 诏圣第五十八:文学认为,盛世出自于“经礼仪”。 大论第五十九:辩论的最后,以大夫攻击孔子“强、贪、愚、耻”收场。 杂论第六十:作者桓宽表明立场,支持文学一方。
“思量越少的人,越觉得自己不容反驳的正确。” 文学思当下疾苦,大夫防范于未然。二者不言一事,自辩不出结果。 文学观点:以农为重,盐铁官营致田地荒芜,上位者应高风亮节,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大夫观点:以商为重,盐铁官营利在千秋,上位者应制约平衡,盐铁不与牛羊同论。 一:从经济论 文学以微观入局,步入宏观后得出结论盐铁不应官营,而大夫以宏观入局,步入微观后得出盐铁应当官营。 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从理论讲,微观与宏观得出的结论应一致才对。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特点:不论商品本身价值,而是以利益分配对象作为总结。文学以民出发,细数当下因官营致患;大夫以君出发,分析日后因官营致衡。所以二者所言非一事。立场不同自然结论不同。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阶层分明太特殊,加上地大物博,如果不官营盐铁定产生巨大政治事故,会加剧五胡乱华的局面。 不才,若我断,那官营自然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里才要引申出第二观点,此与经济论毫不相关。 二:思量论 文学多以上古引治当下,农耕文明应当延续。惊讶的是,一直以微观入局的文学竟以宏观入局,指点上古优势。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怎能完全效仿古法?文学以古思今日,大夫以古思未来。 文学可曾想,不官营盐铁,群雄割据占山为王,彼时不再是生活难,而是生存难。徭役抽丁,生灵涂炭。那时自是陌头杨柳的景色了。 文学认为自己是对的,是因为思量太少。而我们身边也不乏这类人。例三国中《陶谦三让徐州》,张飞力劝刘备收授,好有一处落脚。而刘备不授,因刘备需思量的事情太多,是否符合道义?天下人如何看待?比起徐州,刘备更不能失去口碑。 所以思俞寡,气俞壮。 日后看待事物,从宏观辨趋势,从微观定得舍,需三思而后行。
粗看概要,理所当然的站在了大夫一边,钱币怎么能私铸,均输平准不是很好的国策吗。一对文学总想着复古那套东西。然而细看文学,才发现论点鲜明,论据也是一针见血,大道理和细节都是兼备的,再好的国策,因为执行或者对少数既得利益者的侵犯导致社会的动荡。再看大夫,也是争锋相对,引经据典,其中细节以子曰回应文学,更让人会心一笑。看似立场分明,最后反复再读,发现双方其实目标一致,都是致力于实现底层百姓的家给人足。突然让我心生感动,从中国历史有记载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都在为追求幸福之中国而贡献自己的才智,而这些精神一直都在血脉中传承。
读书笔记 1、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 2、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4、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5、善为人者能自为,善治人者能自治 6、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纷止争也 7、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思人之事 8、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之赞己,暗莫甚嫣,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嫣 9、是以王者不蓄聚,下藏于民,远浮利,务本业 10、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本书主要记录了桑弘羊和文学贤良双方的政治辩论发言,显而易见,他们在交锋时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今天都不算过时,甚至有些说法还让我产生振聋发聩之感,这大概就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吧。我看评论区网友多在争辩双方的观点孰是孰非,谁黑谁白,其讨论之热忱,交锋之激烈,探究之深入,已几乎没有我见缝插针的余地了。所以,我就提一嘴,“盐铁会议”很明显是一场自由、开放、精彩的政治辩论会,其形式本身就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真理问题,不辩不明,希望我国有朝一日,也能多出现一些这样既自由,又开放,还精彩的“盐铁会议”。
《盐铁论》是一本记录关于西汉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论战的会议纪要,大夫和文学之间唇枪舌战,本质是一场利义之争,也是儒法之间一场决战,唾沫星里夹杂着刀光剑影,甚至以恶毒诅咒相向。可跨越秦朝管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互撕的遗风。桑弘羊随取得短暂胜利,为汉帝国开疆拓土的财政积累做出历史性贡献,但桑弘羊也是没眼力见,在汉武帝下了轮台诏后依然鼓吹富国贫民,最终导致和掌有实权霍光之间形成巨大隔阂,以谋反之罪灭全族,历史总有惊人的相像,权力斗争是引信,古不绝,今不衰,不信,你且看。
真正重新认识“儒学”价值,原来觉得儒学迂腐文人空谈(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是因为儒学更利于皇家垄断权益),现在才知道儒学的核心理念是如此先进和普世:仁德才是立身处世的核心要素。这里的仁德不仅是字面上的仁义道德,而是泛义的公平和正义。 不以为然? 一点,请问哪个王朝国家的衰亡不是以失仁失德开始的?每每立国之初,王朝国家的掌权者因民众支持而胜,所以民生为重,以民仆为荣,但是经过了几轮权利继承,则得利忘本,以私利为重,失仁失德,上行下效,民心尽失,则王朝倾覆,历史轮替。 二点,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不绝?因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足够先进和正确,能够获得拥有大智慧之群体的认同和拥护。儒学或者说中华文明的这套“关于仁德”的价值观体系,超越了狭隘的阶级对立、族群竞争范畴,更是四海世界都适用的“真理”。
记录在半途,借书到期了,要拾起来 (一旦松懈了,一个月就可以荒废一个人,读书吧) 读这本书的同时,在看 大明王朝1556 ,跟后者比起来,深感这本书的层次感会浅薄很多,不知是否是接受形式不同导致。单觉得士大夫与书生平民的割裂感太强,立场太过分明:士大夫永远站在国家财政军事支出的角度言事;书生则始终是满嘴仁义礼教。跳出此书之外,反倒觉得两者皆是虚伪,都不过以此为幌子,或谋公为私,或庸碌无为。 大明王朝中张居正说“苦一苦百姓”,赵贞吉的“十万,几十万不过是个数字而已”,这或许就是士大夫无以突破立场的原因。 盐铁、平准、均输,顺应时势都可以成为好的经济政策,但若出发点目中无“民”,则经济政策所谋为何?军事国强所求为何?居高不能临下,集思于此却不能广益,怎么也不能上下兼容。 但是书生又真的是谏言为民吗?“仁义礼教”是何含义,书生说的越多,反而越使人糊涂了。古往今来,百无一用是书生,两眼不看窗外事,就无法破局吧。 这场辩论虽然看似低效,但总算明白了,所谓唇红齿白,却能颠倒黑白。人事本就如此,混沌清明,本无黑白,只是立场不同,便可为其引证。
前6卷讨论内容五花八门,虽然不能站在很高的角度去全面理解欣赏,但就一句一句理解着读下去也很有意思。后4卷,不知道是看太久审美疲劳了,还是他就真的一直在针对要不要抗击匈奴这一个论点反复辩论,觉得没有前边有趣。 除此之外,觉得他们论点特别两极分化,极度理想与极度现实,就像是一个人拿着剑站在最右边,一个人拿着刀现在最左边,隔着很远貌似比拼武艺,但没有真刀真枪实质性激烈交锋,还是此举是为了方便为君者两边各取一半,好裁夺。 王充《论衡.案书》说:“两刃相割,利害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真理确实愈辩愈明,但现实指导意义有限,“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之道不能太极端,也不能太过一板一眼,要讲究中庸之道,精妙细微之处要像佛祖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这样以心传心。
超越时代的经济思想和认知 汉武帝之后六年,御史大夫桑弘羊与儒家贤良代表就“盐、铁、酒官营”等问题展开了大讨论。桑弘羊大夫言论中蕴含的经济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令人深思和震惊: 1. 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 译文:靠近市场的地方,家庭就会富裕,真正的富裕来自于掌握一定的技艺和方法,而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利益来自于占据有利的位置,而不是仅仅依靠辛勤耕作。 2.故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 译文:圣人能够根据自然规律和时机来行动;智者会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来创造财富;高人通过智慧和影响力来获得他人的支持或资源;普通人则通过辛勤的劳动来获得生活所需。 3. 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虚易其实。 译文: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天下人都认为没用和不重要东西,我却认为很重要。“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利用市场策略和智慧,以工商业中次要的、虚无的东西来交易农业中实在的、有价值的东西,从而达到各取所需的目的。 4. 故善为人者,能自为者也,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 译文:那些善于做人办事的人,一定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人。那些善于管理他人的人,首先必须是能够自我管理的人。
转:盐铁论:中国版的国富论本书虽然是一本以辩论记述的方式来讨论国家政策的书籍,但是实际上吸引人的都是里面桑弘羊对于如何让国家更富裕的经济政策的思考,在汉代封建君王时期就有这么理性的经济政策,真是太牛了,值得一读。 首先整体分数如下: 错别字:9.5 分(几乎没有错别字)排版:9 分,挑不出什么毛病可读性:8 分,古文翻译读着很通畅,作为古籍注解,注释清楚,读起来难度不大。这本书写作文体非常简单,就记录了一场大型的政策辩论,辩论双方分别是: 正方:以御史大臣桑弘羊为头的官僚大夫。反方:贤良和文人的无名团队,实际有当朝皇帝和大司马将军霍光支撑。辩论背景:汉武大帝去世,新的皇帝汉昭帝即位,始元六年,汉昭帝和当时实际主政的大司马霍光大将军有意废除汉武帝时的一些政策,通过皇帝亲自下诏的方式,召集了全国的贤良文学来到京师,针对桑弘羊定的一些经济、外交等政策进行辩论,辩论过程由一个叫桓宽的官员记录了下来,形成了这本巨著《盐铁论》。 重点人物: 桑弘羊:这个人了不起,相当于汉武帝时的财政部部长,在辩论时任御史大夫,桑部长就是一个经济学奇才,在传统以农为本摒弃商工的封建时代,就鼓励商品自由交易,鼓励物资和货币流动,认为交易产生价值,让国家富裕,但同时也鼓励国家对资本和市场管制,立法指定国家盐铁酒专卖制度,收回诸侯铸币权,制定平准政策,国家参与市场调节,低买高卖,平抑物价,制定均输政策,货物就近变现,同时改革税制,对商人征收财产税,充斥国库,以现代经济理论看,这就现代市场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最早的理论框架呀。贤良/文学:贤良/文学都是以前汉代的一种虚职,这些人暂时没有实际为官,负责给朝廷谏言,这帮人被召集来谋划这么一场辩论,实际上就是为了给霍光变革桑弘羊之前的一些政策做铺垫。从本书记录的内容看,确实占着道义的高度很容易达成对经济政策的抨击,甚至指名道姓地批评当朝官员不作为。全书洋洋洒洒共十卷 60 论,包含对汉武帝时期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外交的辩论,前朝是什么政策,这些贤良/文人就反对什么政策,以平民百姓的痛苦作为案例去批评当朝政策和为官者,总是有理有据,甚至有几章大夫们都沉默了。 但是经济学家的一个特点,语言上冷冰冰,没有对民生疾苦有同情心(或者说在更高的维度同情),虽然可能从数字上是对的,经济政策可能对国家经济是有益的,但是会伤害一部分人的生存和生活权利,让整个社会风气因为发达的商业而略显浮躁,和传统儒家社会强调的礼义廉耻格格不入,所以引发批判,这本书的作者桓宽也是同情黎明百姓疾苦的,很多章节带着批判这些士大夫们的视角去写作的,怀疑有一定的人工编纂水分。 比如讽刺权贵这一章,【刺权】,大夫的一些用语就有点让普通人听着不舒服,比如 “官尊者禄厚,父尊者子贵" "局编户之列,而望卿相之子孙,是以跛夫之欲及楼季也,无钱而欲千金之宝,不亦虚望哉?” 在现代社会来看,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但是冷冰冰地说出来,还想让大家同意这就是正常的社会运转逻辑,就未免太冷冰冰了,难免会引发各路贤良文人的人身攻击。 说什么都可以,但是就是不能批评普通的人民群众。毛主席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任何批评普通人民群众的言论都会被打击。 全篇金句很多,我最喜欢的是【力耕】第二里,针对农业地位的讨论,桑弘羊在汉代就有这么前瞻性的认识,简直像现代社会穿越回去的。贤良文学们讲要以力耕以农为本: 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 这论证过程看起来略显单薄。但是大夫说了以下金句来反驳: 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 有点像我们现在说民主不只有一种制度一样,从辩论者视角,在否定对方观点的情况下,慢慢阐述自己的观点。 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其末易其本,以其虚易其实。 看似市场公平的交易,但是交易对手之间体量的不同,交易策略和结果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以国家为单位去交易,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别人甩卖的我买,说得不好听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囤积居奇,高价卖出,即实现了平抑物价&调节供需的目的,也能够通过一次次交易,讲一件件废品转换为高价值的财物。 【通有】第三里讲: 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 这句话简直了,醍醐灌顶,就是现代经济的精华呀,“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大家要多思考多算账,找到低买高卖的结构性利差和商业机会,才能够真正赚到钱变得富有,要顺势而为,只靠一身力气折腾,结果可能很惨。
变法总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把握住了机会就成功了,错过了机会还要坚持就得千刀万剐。无关事情的本身,桑弘羊是汉武帝的一把刀,顺势而为,却不知道顺势而止,所以得失败!
超有意思的一场辩论赛,好看爱看! 里面两个人物(大夫和文学)我比较喜欢,都是直接粗暴的互撕。大夫的手段包括贴标签,人身攻击,讽刺别人穷酸,骂人只会嘴炮不懂施政的书呆;文学的道德绑架,谈古讽今,单一一个仁政逻辑控全场,圆融回转式完成了逻辑闭环。哈哈,头一次看书的时候有闹哄哄的感觉!
盐铁论:中国版的国富论本书虽然是一本以辩论记述的方式来讨论国家政策的书籍,但是实际上吸引人的都是里面桑弘羊对于如何让国家更富裕的经济政策的思考,在汉代封建君王时期就有这么理性的经济政策,真是太牛了,值得一读。 首先整体分数如下: 错别字:9.5 分(几乎没有错别字)排版:9 分,挑不出什么毛病可读性:8 分,古文翻译读着很通畅,作为古籍注解,注释清楚,读起来难度不大。这本书写作文体非常简单,就记录了一场大型的政策辩论,辩论双方分别是: 正方:以御史大臣桑弘羊为头的官僚大夫。反方:贤良和文人的无名团队,实际有当朝皇帝和大司马将军霍光支撑。辩论背景:汉武大帝去世,新的皇帝汉昭帝即位,始元六年,汉昭帝和当时实际主政的大司马霍光大将军有意废除汉武帝时的一些政策,通过皇帝亲自下诏的方式,召集了全国的贤良文学来到京师,针对桑弘羊定的一些经济、外交等政策进行辩论,辩论过程由一个叫桓宽的官员记录了下来,形成了这本巨著《盐铁论》。 重点人物: 桑弘羊:这个人了不起,相当于汉武帝时的财政部部长,在辩论时任御史大夫,桑部长就是一个经济学奇才,在传统以农为本摒弃商工的封建时代,就鼓励商品自由交易,鼓励物资和货币流动,认为交易产生价值,让国家富裕,但同时也鼓励国家对资本和市场管制,立法指定国家盐铁酒专卖制度,收回诸侯铸币权,制定平准政策,国家参与市场调节,低买高卖,平抑物价,制定均输政策,货物就近变现,同时改革税制,对商人征收财产税,充斥国库,以现代经济理论看,这就现代市场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最早的理论框架呀。贤良/文学:贤良/文学都是以前汉代的一种虚职,这些人暂时没有实际为官,负责给朝廷谏言,这帮人被召集来谋划这么一场辩论,实际上就是为了给霍光变革桑弘羊之前的一些政策做铺垫。从本书记录的内容看,确实占着道义的高度很容易达成对经济政策的抨击,甚至指名道姓地批评当朝官员不作为。全书洋洋洒洒共十卷 60 论,包含对汉武帝时期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外交的辩论,前朝是什么政策,这些贤良/文人就反对什么政策,以平民百姓的痛苦作为案例去批评当朝政策和为官者,总是有理有据,甚至有几章大夫们都沉默了。 但是经济学家的一个特点,语言上冷冰冰,没有对民生疾苦有同情心(或者说在更高的维度同情),虽然可能从数字上是对的,经济政策可能对国家经济是有益的,但是会伤害一部分人的生存和生活权利,让整个社会风气因为发达的商业而略显浮躁,和传统儒家社会强调的礼义廉耻格格不入,所以引发批判,这本书的作者桓宽也是同情黎明百姓疾苦的,很多章节带着批判这些士大夫们的视角去写作的,怀疑有一定的人工编纂水分。 比如讽刺权贵这一章,【刺权】,大夫的一些用语就有点让普通人听着不舒服,比如 “官尊者禄厚,父尊者子贵" "局编户之列,而望卿相之子孙,是以跛夫之欲及楼季也,无钱而欲千金之宝,不亦虚望哉?” 在现代社会来看,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但是冷冰冰地说出来,还想让大家同意这就是正常的社会运转逻辑,就未免太冷冰冰了,难免会引发各路贤良文人的人身攻击。 说什么都可以,但是就是不能批评普通的人民群众。毛主席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任何批评普通人民群众的言论都会被打击。 全篇金句很多,我最喜欢的是【力耕】第二里,针对农业地位的讨论,桑弘羊在汉代就有这么前瞻性的认识,简直像现代社会穿越回去的。贤良文学们讲要以力耕以农为本: 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 这论证过程看起来略显单薄。但是大夫说了以下金句来反驳: 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 有点像我们现在说民主不只有一种制度一样,从辩论者视角,在否定对方观点的情况下,慢慢阐述自己的观点。 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其末易其本,以其虚易其实。 看似市场公平的交易,但是交易对手之间体量的不同,交易策略和结果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以国家为单位去交易,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别人甩卖的我买,说得不好听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囤积居奇,高价卖出,即实现了平抑物价&调节供需的目的,也能够通过一次次交易,讲一件件废品转换为高价值的财物。 【通有】第三里讲: 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 这句话简直了,醍醐灌顶,就是现代经济的精华呀,“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大家要多思考多算账,找到低买高卖的结构性利差和商业机会,才能够真正赚到钱变得富有,要顺势而为,只靠一身力气折腾,结果可能很惨。
读《盐铁论 · 论儒》,“御史”“文学”两角色你问我答,将儒家功过之辩以刻意塑造对立的方式展开,让读者常在两端中摇摆,向前似是而非,向后似非而是,总有一二破绽等待揭露,推理过程就像“跟着我左右右手一个慢动作”,有感桓宽构思之精。 《盐铁论》的主题围绕治国理政,目录中即可看出此书宏观的视角以及管理学上的立意。《论儒》一文,从批判儒家思想的“言行不一”入手,强调儒者在对世事的否定中形成孤高自恃的处事性格,看不上时局,所以“独山其身”,而所谓“独善”,又不去介入对现实的整治,既有整治,又如“子见南子”不合礼制,又不如商鞅、邹衍及时调整方略以成游说。此即文中“甲方”的主要观点。而乙方则认为,儒者遵道而行,必然权变,“拯溺者濡”,救人落水如何能不沾湿自身衣服呢?所以侧面回答了孔子不合礼制的责难,同时也谈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本质上是指对实情的辨查,故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在和学生归纳重点时,我这样写:辩明圣主,故可权变以成事;识破昏君,故不可枉道以求容。围绕这两段话,我们一起讨论了甲乙双方虽然对立,却各有参考价值的陈述。一方面,责难儒者不合礼制不明世事的言论未免过苛,但是,各个时代确有“伪儒者”,张口便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环境太差,配不上自己屈尊而治,只得“一箪食一瓢饮”,日子过得苦,而以苦自矜,形成了看谁更苦的道德鄙视链。针对此问题,我和学生说,“一箪食一瓢饮”本身不应该是目的,更不应该是一种道德原教旨主义的形式规范,肚子饿,吃不上饭,可以打工挣钱,哪怕是做日结工,并不必要一心求苦,并以苦作为效法“孔颜之乐”的前提,一个人的苦和他自身所具有的道德境界没有任何必然关系,更不可以自身的负面境遇,来作为否定现实环境的唯一前提。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显然,”圣者所“依”,应是能贫能富,能屈能伸。该出手时出手,该说话说话,详情可见《论语 · 乡党》。
千年前的一场经典“大专辩论赛”! 法家代表的大夫+御史+丞相史VS 儒家代表的文学+贤良。 双方的缺点也很明显:大夫一方多次人身攻击;文学一方复读机般“仁义道德走天下”。 均输:就近运货 平准:官控物价 本议第一:为了战争,盐铁官营是否合适? 力耕第二:“富国何必用本农?”vs“不劳而有功者,未之有也” 本篇中,大夫认为只有顺差,没有逆差,对国家是有利的,这显然违背经济规律。 通有第三:是否要货物流通?文学认为工商会带来奢靡风气。 错币第四:民间可以铸币吗?大夫认为,国家统一货币,可以稳定民心。 禁耕第五:文学认为,盐铁官营造成“铁器失其宜”。 复古第六:大夫认为,盐铁私营会造成豪强剥削百姓。 非鞅第七:大夫认为商鞅强国;文学认为没有道德。 晁错第八:大夫反对晁错的“削藩”,文学支持。 刺权第九:文学认为,做官是为天下人,而不是私欲。 刺复第十:是文学不行,还是没遇到合适的人? 论儒第十一:文学认为,儒学有没有用,还得看手中有没有权。 忧边第十二:文学认为,用“文德”就可以解决匈奴问题。 本篇的文学也太天真了! 园池第十三:文学认为,朝廷应该还园池给百姓,避免国富民穷。 轻重第十四:轻重之术,能不能缩小贫富差距? 未通第十五:御史认为征伐四夷可以利用他们的资源发展经济,且国家现在三十税一;都被文学反驳。 地广第十六:文学认为,边境不应成为政治中心,“地广而不耕”;大夫竟然搞起了人身攻击。 贫富第十七:大夫认为财富获得尊重;文学认为“贵何必财,亦仁义而已矣!” 毁学第十八:李斯值得赞美吗?大夫再次对文学人身攻击。 褒贤第十九:大夫认为要智勇双全才是贤人,文学认为要符合道义。 相刺第二十:大夫认为文字华而不实;文学认为是有些君主不智,排斥圣贤。最后反杀,当今朝政有问题,是因为有些公卿素质不行。 殊路第二十一:孔子弟子的命运不同,能否说明人性是不能改变的? 讼贤第二十二:贤人的遭遇不同,是取决于自身,还是取决于遇到的人? 遵道第二十三:文学认为要遵“先王之法”,大夫认为要变通。 论诽第二十四:丞相史认为,不要对朝廷腹诽;文学认为,提意见并不是诽谤。 孝养第二十五:孝养父母,文学认为礼节更重要,丞相史认为物质更重要。 刺议第二十六:文学讽刺丞相史,不是外表像儒生就是真儒生。 利议第二十七:“文学桎梏于旧术,有司桎梏于财利”。 国疾第二十八:文学认为,当今社会之病在于奸臣当政。 散不足第二十九:本篇中贤良高谈阔论,用排山倒海的气势对比古今,认为今日的“奢侈”是造成“散不足”的罪魁祸首。 其中对求神祭祀、一妻多妾、供养宠物、优待蛮夷等的抨击颇有见解。但其他部分,过于局限。毕竟,生活好了,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不是什么“奢侈”。 救匮第三十:贤良认为,当官者失去了礼义廉耻之心,从而造成奢侈成风,国家财政匮乏。 箴石第三十一:丞相叫大家不要吵了,贤良说君子之路“固狭耳”。 除狭第三十二:大夫反驳了“狭”之说;贤良认为,如今朝廷公开卖官鬻爵,官员素质堪忧。 疾贪第三十三:低薪导致腐败?还是出于人的本性? 后刑第三十四:大夫主张“刑一恶而万民悦”,贤良认为先德而后刑。 授时第三十五:大夫认为,贫穷的原因是懒惰、奢侈;贤良认为富了之后再教育,但不能误了农时。 水旱第三十六:大夫认为水旱灾害是天意;贤良认为是天人感应。其他内容和《禁耕第五》多有重复。 崇礼第三十七:大夫认为接待蛮族用大量物质是正确的;贤良认为“圣王以贤为宝,不以珠玉为宝”,同时反驳了“贤人无用论”。 备胡第三十八:贤良认为,要用仁德使匈奴归附,而不是武力。因为匈奴本来就没什么礼。 执务第三十九:丞相希望贤良、文学少谈点虚幻缥缈的上古之道,来点实际的。 能言第四十:大夫再次批评文学贤良只会说不会做;贤良反驳,言、行有其一就是对国有利。 取下第四十一:贤良大反击,认为朝廷官员不懂百姓的艰难。最终暂时停止盐铁官营,盐铁辩论会以文学、贤良小胜告终。 击之第四十二:大夫建议对匈奴乘胜追击,文学建议休养生息。 结和第四十三:对匈奴,大夫主战,文学主和。 诛秦第四十四:对于少数民族,大夫主用武,文学主用德。 伐功第四十五:文学认为,征伐匈奴让国库大空。 西域第四十六:文学认为,过去的西域政策值得肯定,但现在该停手了。 世务第四十七:仍然是对匈奴的态度,与前文观点类似。 和亲第四十八:同上。 繇役第四十九:文学认为“文犹可长用,而武难久行也”,不要再打了。 险固第五十:文学认为“以仁义为阻,道德为塞,贤人为兵,圣人为守,则莫能入。” 论勇第五十一:大夫认为可以派刺客解决匈奴问题。 论功第五十二:再谈征伐匈奴问题。 论邹第五十三:大夫认为邹衍的“九州” 观才是“天下之义”。 论菑第五十四:大夫指出五行与十二地支学说的矛盾之处。 刑德第五十五:以德治国还是以刑治国? 申韩第五十六:文学认为,“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 周秦第五十七:文学认为,刑罚台太严酷,应该先礼教之。 诏圣第五十八:文学认为,盛世出自于“经礼仪”。 大论第五十九:辩论的最后,以大夫攻击孔子“强、贪、愚、耻”收场。 杂论第六十:作者桓宽表明立场,支持文学一方。
“思量越少的人,越觉得自己不容反驳的正确。” 文学思当下疾苦,大夫防范于未然。二者不言一事,自辩不出结果。 文学观点:以农为重,盐铁官营致田地荒芜,上位者应高风亮节,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大夫观点:以商为重,盐铁官营利在千秋,上位者应制约平衡,盐铁不与牛羊同论。 一:从经济论 文学以微观入局,步入宏观后得出结论盐铁不应官营,而大夫以宏观入局,步入微观后得出盐铁应当官营。 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从理论讲,微观与宏观得出的结论应一致才对。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特点:不论商品本身价值,而是以利益分配对象作为总结。文学以民出发,细数当下因官营致患;大夫以君出发,分析日后因官营致衡。所以二者所言非一事。立场不同自然结论不同。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阶层分明太特殊,加上地大物博,如果不官营盐铁定产生巨大政治事故,会加剧五胡乱华的局面。 不才,若我断,那官营自然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里才要引申出第二观点,此与经济论毫不相关。 二:思量论 文学多以上古引治当下,农耕文明应当延续。惊讶的是,一直以微观入局的文学竟以宏观入局,指点上古优势。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怎能完全效仿古法?文学以古思今日,大夫以古思未来。 文学可曾想,不官营盐铁,群雄割据占山为王,彼时不再是生活难,而是生存难。徭役抽丁,生灵涂炭。那时自是陌头杨柳的景色了。 文学认为自己是对的,是因为思量太少。而我们身边也不乏这类人。例三国中《陶谦三让徐州》,张飞力劝刘备收授,好有一处落脚。而刘备不授,因刘备需思量的事情太多,是否符合道义?天下人如何看待?比起徐州,刘备更不能失去口碑。 所以思俞寡,气俞壮。 日后看待事物,从宏观辨趋势,从微观定得舍,需三思而后行。
粗看概要,理所当然的站在了大夫一边,钱币怎么能私铸,均输平准不是很好的国策吗。一对文学总想着复古那套东西。然而细看文学,才发现论点鲜明,论据也是一针见血,大道理和细节都是兼备的,再好的国策,因为执行或者对少数既得利益者的侵犯导致社会的动荡。再看大夫,也是争锋相对,引经据典,其中细节以子曰回应文学,更让人会心一笑。看似立场分明,最后反复再读,发现双方其实目标一致,都是致力于实现底层百姓的家给人足。突然让我心生感动,从中国历史有记载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都在为追求幸福之中国而贡献自己的才智,而这些精神一直都在血脉中传承。
读书笔记 1、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 2、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4、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5、善为人者能自为,善治人者能自治 6、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纷止争也 7、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思人之事 8、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之赞己,暗莫甚嫣,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嫣 9、是以王者不蓄聚,下藏于民,远浮利,务本业 10、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本书主要记录了桑弘羊和文学贤良双方的政治辩论发言,显而易见,他们在交锋时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今天都不算过时,甚至有些说法还让我产生振聋发聩之感,这大概就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吧。我看评论区网友多在争辩双方的观点孰是孰非,谁黑谁白,其讨论之热忱,交锋之激烈,探究之深入,已几乎没有我见缝插针的余地了。所以,我就提一嘴,“盐铁会议”很明显是一场自由、开放、精彩的政治辩论会,其形式本身就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真理问题,不辩不明,希望我国有朝一日,也能多出现一些这样既自由,又开放,还精彩的“盐铁会议”。
《盐铁论》是一本记录关于西汉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论战的会议纪要,大夫和文学之间唇枪舌战,本质是一场利义之争,也是儒法之间一场决战,唾沫星里夹杂着刀光剑影,甚至以恶毒诅咒相向。可跨越秦朝管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互撕的遗风。桑弘羊随取得短暂胜利,为汉帝国开疆拓土的财政积累做出历史性贡献,但桑弘羊也是没眼力见,在汉武帝下了轮台诏后依然鼓吹富国贫民,最终导致和掌有实权霍光之间形成巨大隔阂,以谋反之罪灭全族,历史总有惊人的相像,权力斗争是引信,古不绝,今不衰,不信,你且看。
真正重新认识“儒学”价值,原来觉得儒学迂腐文人空谈(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是因为儒学更利于皇家垄断权益),现在才知道儒学的核心理念是如此先进和普世:仁德才是立身处世的核心要素。这里的仁德不仅是字面上的仁义道德,而是泛义的公平和正义。 不以为然? 一点,请问哪个王朝国家的衰亡不是以失仁失德开始的?每每立国之初,王朝国家的掌权者因民众支持而胜,所以民生为重,以民仆为荣,但是经过了几轮权利继承,则得利忘本,以私利为重,失仁失德,上行下效,民心尽失,则王朝倾覆,历史轮替。 二点,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不绝?因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足够先进和正确,能够获得拥有大智慧之群体的认同和拥护。儒学或者说中华文明的这套“关于仁德”的价值观体系,超越了狭隘的阶级对立、族群竞争范畴,更是四海世界都适用的“真理”。
记录在半途,借书到期了,要拾起来 (一旦松懈了,一个月就可以荒废一个人,读书吧) 读这本书的同时,在看 大明王朝1556 ,跟后者比起来,深感这本书的层次感会浅薄很多,不知是否是接受形式不同导致。单觉得士大夫与书生平民的割裂感太强,立场太过分明:士大夫永远站在国家财政军事支出的角度言事;书生则始终是满嘴仁义礼教。跳出此书之外,反倒觉得两者皆是虚伪,都不过以此为幌子,或谋公为私,或庸碌无为。 大明王朝中张居正说“苦一苦百姓”,赵贞吉的“十万,几十万不过是个数字而已”,这或许就是士大夫无以突破立场的原因。 盐铁、平准、均输,顺应时势都可以成为好的经济政策,但若出发点目中无“民”,则经济政策所谋为何?军事国强所求为何?居高不能临下,集思于此却不能广益,怎么也不能上下兼容。 但是书生又真的是谏言为民吗?“仁义礼教”是何含义,书生说的越多,反而越使人糊涂了。古往今来,百无一用是书生,两眼不看窗外事,就无法破局吧。 这场辩论虽然看似低效,但总算明白了,所谓唇红齿白,却能颠倒黑白。人事本就如此,混沌清明,本无黑白,只是立场不同,便可为其引证。
前6卷讨论内容五花八门,虽然不能站在很高的角度去全面理解欣赏,但就一句一句理解着读下去也很有意思。后4卷,不知道是看太久审美疲劳了,还是他就真的一直在针对要不要抗击匈奴这一个论点反复辩论,觉得没有前边有趣。 除此之外,觉得他们论点特别两极分化,极度理想与极度现实,就像是一个人拿着剑站在最右边,一个人拿着刀现在最左边,隔着很远貌似比拼武艺,但没有真刀真枪实质性激烈交锋,还是此举是为了方便为君者两边各取一半,好裁夺。 王充《论衡.案书》说:“两刃相割,利害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真理确实愈辩愈明,但现实指导意义有限,“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之道不能太极端,也不能太过一板一眼,要讲究中庸之道,精妙细微之处要像佛祖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这样以心传心。
超越时代的经济思想和认知 汉武帝之后六年,御史大夫桑弘羊与儒家贤良代表就“盐、铁、酒官营”等问题展开了大讨论。桑弘羊大夫言论中蕴含的经济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令人深思和震惊: 1. 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 译文:靠近市场的地方,家庭就会富裕,真正的富裕来自于掌握一定的技艺和方法,而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利益来自于占据有利的位置,而不是仅仅依靠辛勤耕作。 2.故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 译文:圣人能够根据自然规律和时机来行动;智者会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来创造财富;高人通过智慧和影响力来获得他人的支持或资源;普通人则通过辛勤的劳动来获得生活所需。 3. 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虚易其实。 译文: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天下人都认为没用和不重要东西,我却认为很重要。“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利用市场策略和智慧,以工商业中次要的、虚无的东西来交易农业中实在的、有价值的东西,从而达到各取所需的目的。 4. 故善为人者,能自为者也,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 译文:那些善于做人办事的人,一定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人。那些善于管理他人的人,首先必须是能够自我管理的人。
转:盐铁论:中国版的国富论本书虽然是一本以辩论记述的方式来讨论国家政策的书籍,但是实际上吸引人的都是里面桑弘羊对于如何让国家更富裕的经济政策的思考,在汉代封建君王时期就有这么理性的经济政策,真是太牛了,值得一读。 首先整体分数如下: 错别字:9.5 分(几乎没有错别字)排版:9 分,挑不出什么毛病可读性:8 分,古文翻译读着很通畅,作为古籍注解,注释清楚,读起来难度不大。这本书写作文体非常简单,就记录了一场大型的政策辩论,辩论双方分别是: 正方:以御史大臣桑弘羊为头的官僚大夫。反方:贤良和文人的无名团队,实际有当朝皇帝和大司马将军霍光支撑。辩论背景:汉武大帝去世,新的皇帝汉昭帝即位,始元六年,汉昭帝和当时实际主政的大司马霍光大将军有意废除汉武帝时的一些政策,通过皇帝亲自下诏的方式,召集了全国的贤良文学来到京师,针对桑弘羊定的一些经济、外交等政策进行辩论,辩论过程由一个叫桓宽的官员记录了下来,形成了这本巨著《盐铁论》。 重点人物: 桑弘羊:这个人了不起,相当于汉武帝时的财政部部长,在辩论时任御史大夫,桑部长就是一个经济学奇才,在传统以农为本摒弃商工的封建时代,就鼓励商品自由交易,鼓励物资和货币流动,认为交易产生价值,让国家富裕,但同时也鼓励国家对资本和市场管制,立法指定国家盐铁酒专卖制度,收回诸侯铸币权,制定平准政策,国家参与市场调节,低买高卖,平抑物价,制定均输政策,货物就近变现,同时改革税制,对商人征收财产税,充斥国库,以现代经济理论看,这就现代市场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最早的理论框架呀。贤良/文学:贤良/文学都是以前汉代的一种虚职,这些人暂时没有实际为官,负责给朝廷谏言,这帮人被召集来谋划这么一场辩论,实际上就是为了给霍光变革桑弘羊之前的一些政策做铺垫。从本书记录的内容看,确实占着道义的高度很容易达成对经济政策的抨击,甚至指名道姓地批评当朝官员不作为。全书洋洋洒洒共十卷 60 论,包含对汉武帝时期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外交的辩论,前朝是什么政策,这些贤良/文人就反对什么政策,以平民百姓的痛苦作为案例去批评当朝政策和为官者,总是有理有据,甚至有几章大夫们都沉默了。 但是经济学家的一个特点,语言上冷冰冰,没有对民生疾苦有同情心(或者说在更高的维度同情),虽然可能从数字上是对的,经济政策可能对国家经济是有益的,但是会伤害一部分人的生存和生活权利,让整个社会风气因为发达的商业而略显浮躁,和传统儒家社会强调的礼义廉耻格格不入,所以引发批判,这本书的作者桓宽也是同情黎明百姓疾苦的,很多章节带着批判这些士大夫们的视角去写作的,怀疑有一定的人工编纂水分。 比如讽刺权贵这一章,【刺权】,大夫的一些用语就有点让普通人听着不舒服,比如 “官尊者禄厚,父尊者子贵" "局编户之列,而望卿相之子孙,是以跛夫之欲及楼季也,无钱而欲千金之宝,不亦虚望哉?” 在现代社会来看,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但是冷冰冰地说出来,还想让大家同意这就是正常的社会运转逻辑,就未免太冷冰冰了,难免会引发各路贤良文人的人身攻击。 说什么都可以,但是就是不能批评普通的人民群众。毛主席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任何批评普通人民群众的言论都会被打击。 全篇金句很多,我最喜欢的是【力耕】第二里,针对农业地位的讨论,桑弘羊在汉代就有这么前瞻性的认识,简直像现代社会穿越回去的。贤良文学们讲要以力耕以农为本: 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 这论证过程看起来略显单薄。但是大夫说了以下金句来反驳: 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 有点像我们现在说民主不只有一种制度一样,从辩论者视角,在否定对方观点的情况下,慢慢阐述自己的观点。 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其末易其本,以其虚易其实。 看似市场公平的交易,但是交易对手之间体量的不同,交易策略和结果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以国家为单位去交易,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别人甩卖的我买,说得不好听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囤积居奇,高价卖出,即实现了平抑物价&调节供需的目的,也能够通过一次次交易,讲一件件废品转换为高价值的财物。 【通有】第三里讲: 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 这句话简直了,醍醐灌顶,就是现代经济的精华呀,“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大家要多思考多算账,找到低买高卖的结构性利差和商业机会,才能够真正赚到钱变得富有,要顺势而为,只靠一身力气折腾,结果可能很惨。
变法总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把握住了机会就成功了,错过了机会还要坚持就得千刀万剐。无关事情的本身,桑弘羊是汉武帝的一把刀,顺势而为,却不知道顺势而止,所以得失败!
超有意思的一场辩论赛,好看爱看! 里面两个人物(大夫和文学)我比较喜欢,都是直接粗暴的互撕。大夫的手段包括贴标签,人身攻击,讽刺别人穷酸,骂人只会嘴炮不懂施政的书呆;文学的道德绑架,谈古讽今,单一一个仁政逻辑控全场,圆融回转式完成了逻辑闭环。哈哈,头一次看书的时候有闹哄哄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