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甫斟酌才情,缘饰藻艳,极其致于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令前无作者,后掩来哲,遂擅千古绝调。自王公贵人,逮闺秀里孺,世无不知有所谓《西厢记》。 -﹣明·王骥德 一、缘起与转折 祝福两个有缘人缔结良缘,你也许会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知你是否了解过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有着曲折的故事,它来源于《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中的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他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而另娶高门,并称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小说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 直到金代《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西厢》故事才有了新的突破: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了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张生私奔团圆作结。 董解元对《西厢记》的突破: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 二、内容 昨天去参观博物馆,看到了《西厢记》展,有些惊讶又有些惊喜,《西厢记》走进我的视野,是以别样的方式——画珐琅《西厢记》、青花《西厢记》、青花五彩《西厢记》、粉彩《西厢记》……看着那些器皿上画着的《西厢记》人物故事图,仿佛在那些旧的记忆里寻找着自己阅读过的踪迹,加深对那些故事的印象。 展厅里把《西厢记》分为四折,每走进一折就仿佛重新打开《西厢记》的大门,重温与重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有思想的“新生长。” 走到尾部,有个“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爱情永远年轻!”的角落,在那个角落看到流星滑落,降落着爱情箴言,总有一句箴言,让你觉得这样的爱情是你想要的。 第一折 元曲何谓? 《西厢记》是元曲的压卷之作。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的通称,包括元曲和杂剧。散曲为韵文,杂剧则是以曲文为主体,融合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综合表演艺术。元杂剧有成熟的剧本,内容雅俗共赏,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元杂剧形成了专业化的演出体系,是中国第一个成熟的戏剧形式,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里程碑。 第二折 西厢何解? 《西厢记》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元杂剧作品,讲述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两个“有情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世俗的重重阻力终成眷属的故事。作者王实甫通过峰回路转的戏剧结构、绮丽动人的语言艺术和出神入化的人物描写,表达了对婚恋自由的赞美。作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具有浓厚的反封建色彩,一经问世即“天下夺魁”。 第三折 情为何物? 《西厢记》问世以来,迅速风靡朝廷庙堂、市井农家,并在流传的过程中,突破戏曲表演和文字传播的范畴,以图像演绎的方式再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体验,寓“情”于“物”,借“物”传“情”。同时,随着中国瓷器在近代欧洲的广泛流行,绘有《西厢记》纹饰的瓷器作文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乘着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舶漂洋过海,用独特的中国式爱情故事打动西方,成为中国故事海外交流的典范。 第四折 曲短情长 《西厢记》被视为“情词之宗”、“丽曲之最盛者”、“天下之文”。它因为对“情”的描写与歌颂和超越时代的反抗精神常常被视为移人性情之作,多次遭到官方禁毁,却屡禁不绝,在民间广为流传,版本层出不穷,演绎经久不衰,并形成一股文化热潮,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爱情观念塑造影响深远。 尾声 一部《西厢记》,短短万言,却因其故事、人物、曲词的广泛传播凝结成一种具有浓厚相思之情的爱情意象,跨越时空,流传千载;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寥寥数语,却道出人世间普世性的爱情理想与人生追寻,和中国人崇尚圆满的民族审美心理相一致,和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呼应,西厢月上,情动千秋。 这世间情尽万物, 这世间爱溢流年, 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爱情永远年轻! 三、评点 《西厢记》问事以后,很多的名家对其有着很深的影响,很高的评价,其中对它的评点最要提的是李贽、金圣叹。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明代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主张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提倡尊重妇女、婚恋自主。李贽推《西厢记》为"天下至文",对它的评点细致、全面,提出的"叙事如见""传神""化工""见精神"等评点,体现了明末社会"以情为本""以自然为至境""尚趣"的审美倾向,深化了戏曲的艺术境界,是《西厢记》批评史上的里程碑,对《西厢记》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金圣叹(1608-1661),本名金人瑞,字圣叹,斋号彻庵,江南吴县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小说、戏曲创作理论,并开创了细读文本的文学批评方法。金圣叹奉《西厢记》为"天地妙文",将其和《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并列为"六才子书"。他对《西厢记》的评点"直取其文心","略其形迹,伸其神理",创意独特,细致人微,其"第六才子书"版《西厢记》出现后"世只知圣叹《第六才子书》,其余古本多不知也"。金评《西厢记》代表了古代戏曲评点史上的最高成就。 四、对后世的影响 随着《西厢记》的问世,赢得了很多的赞赏,也在舞台上不断地演绎着,甚至把其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形成了画珐琅、西厢瓷式的文化产物。 画珐琅 珐琅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又称"珐琅釉",亦可泛指施有珐琅釉的器物,即"珐琅器"。画珐琅是珐琅器的品种之一,也被称为"洋瓷",一般特指铜胎画珐琅。画珐琅工艺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在清康熙年间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西厢图式是画珐琅纹饰的重要创作素材。 西厢瓷 西厢图式在瓷器上体现的最为明显,甚至衍生出一个专门的瓷器品类"西厢瓷"。明清《西厢记》演出和插图的繁荣直接影响"西厢瓷"纹饰的面貌,清代景德镇制瓷技术突飞猛进,为瓷器纹饰的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持,瓷器画工在创作时,根据器形和市场需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上西厢世界。 五、写在最后 什么样的爱情是理想爱情,很多人脱口而出:“门当户对”。门当户对到底指待的是什么,有人说三观与兴趣爱好,有人说家庭背景,有人说家庭环境……我觉得门当互对不仅是物质上还有精神上,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更重要。 《简·爱》:“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息。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 真正的门当户对,是精神的契合、思想的同频,两个人相似的三观,心灵相同,相互欣赏,彼此陪伴,共同成长,这样的爱情婚姻才会历久弥香。 最后,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写于2023/11/25-46 江边
《西厢记》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就作品而论,有两座高峰,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赵景深先生在《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中称之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 《西厢记》描写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同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礼教叛逆者之间的冲突,表现了这样的主题思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 《西厢记》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中的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他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而另娶高门,并称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小说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 直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西厢》故事才有了新的突破: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了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张生私奔团圆作结。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
《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又俗又滥的故事: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法的考虑百般阻挠,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斗争,崔张终成眷属。作品表达了男女青年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显示出一种所谓反封建的主题。《西厢记》写出了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活着不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纵情,而任何破坏这种美的势力必然是丑恶的。《西厢记》写出了这种美与丑的较量,写出了人性的被束缚和被压抑,更写出了人性终于冲破束缚如惊雷如春笋自由伸张的勃勃生机。我们来看看《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场。“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的崔莺莺内心十分痛苦,历经苦心刚刚获得的爱情又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是一种什么“恨”呢?在莺莺看来,有情人朝夕相处,耳鬓厮磨,举案齐眉,卿卿我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总之,“但得一个并蒂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她反复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即便回来”,休要说什么“金榜无名誓不归”!这是对爱情和幸福的热烈渴望和执著追求,这种追求突破了封建陈腐观念和传统道德的束缚,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信条的颠覆,表现出一种叛逆精神。崔莺莺还有一层忧虑:张生一旦高中,会不会另攀高枝?“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所以郑重嘱咐张生:“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在那个时代,富易交,贵易妻不但是常事,甚至“始乱终弃”的流氓行为还被认为是“善补过”。在莺莺看来,自己对张生的深情不应该被辜负和背弃,而要得到对等的回报,这实际上是一种捍卫人格尊严和要求平等的思想,这也是对传统的不满和抗争,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心声。
本书共用9小时左右于10.2日拜读完! 王实莆先生的《西厢记》与曹雪芹的《红楼梦》被称之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在戏曲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西厢”故事的演变: 首先,故事最早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著的《莺莺传》,表现的是社会以“功名”为诱,引导张生负心、扼杀爱情,且作品中“尤物害人”、“女人祸水”之类的说教,有损作品的思想和艺术。 其次,金朝的董解元所著的《董西厢》,表现的是歌颂爱情的主题,但其中参杂着“门当户对”、“功名富贵”、“才子佳人”等非爱情因素,不够纯洁且艺术上显得粗糙。 元朝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却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缔结婚姻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少、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聪明或愚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不仅高于前代、高于同代婚姻恋爱作品的地方,甚至明代清代的戏曲作品,也没有能够超越它。 二、人物: (一)主要人物: 1.老夫人:典型封建家长,已故丈夫为相国,家境显赫,深爱独女崔莺莺,为了家庭的利益牺牲女儿的婚姻幸福,却包办婚姻。是封建礼教的卫道者,是自由爱情的镇压者! 2.崔莺莺:家境显赫,善于诗词歌赋以及女工。向往自由爱情,却深受封建礼教而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欲前又止、真真假假、反反复复、犹豫不定。通过一次次的思想斗争后,与张生自由结合,逐渐成为封建礼教的逆道者! 3.张生:名珙,字君瑞,满腹才华又诚实可信的书生,无论是穷书生时,还是状元及第时都深爱莺莺。为人聪明而不油滑,诚实而不呆笨,可笑而又可怜,因不同人情世故而被红娘称之为“傻角”。在追求自由爱情的道路上,成为封建礼教的逆道者! 4.红娘:莺莺的丫鬟,为人聪明伶俐,嘴利舌快,冷静心细,遇变不惊,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支持并帮助莺莺张生,促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被张生称之为“擎天柱”。她亦是封建礼教的逆道者! (补:现今为人牵线搭桥做好事的人之所以称之为“红娘”,亦与之有关。) (二)次要人物: 1.普救寺方丈法本和僧人法聪和慧明。 2.孙彪:字飞虎,趁皇权交换之际,佣兵自重,统领半万人马,镇守河桥。得知崔莺莺在普救寺,带领人马围困普救寺,欲强抢莺莺,最后被张生的好友杜确所抓捕。 3.杜确:字君实,为张生的同学,弃文从武,夺武举及第,官拜征西大将军,统领十万之众,镇守蒲关。 4.郑恒:字伯常,父亲生前为礼部尚书,曾许莺莺为其妻。倚父兄而仗势欺人,为人阴险,因妒忌张生而造谣说“张生获状元后,按圣旨取卫尚书的千金为妻,以莺莺为次妻。”差点毁了一桩婚姻,事情败露后,撞树而死。 三、戏剧冲突的主线: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礼教叛逆者与封建势力的冲突是主要矛盾,是贯穿始终的主线;莺莺与张生红娘之间由于误会造成的冲突是副线,受主要矛盾冲突的制约。 四、一些笔记: 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欲报深恩,昊天罔极。 2.夫人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 3.空撇下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白日凄凉枉耽病,今夜把相思再整。 4.空撇下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白日凄凉枉耽病,今夜把相思再整。 5.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扭捏著身子儿百般做作,来往向人前卖弄俊俏。 6.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7.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8.异乡易得离愁病,妙药难医断肠人。 9.小生无宋玉般容,潘安般貌,子建般才。 10.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11.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12.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今日见梅开,别离半载。 13.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 14.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芝,羲之献之。 15.不见时准备著千言万语,得相逢都变做短叹长吁。 16.九叶重楼二两,冬至蚕蜕一钱。 煎入隔年雪煮沸,可治世人相思苦疾。 可是, 重楼七叶一花,冬日何来蚕蜕, 原是相思无解。 殊不知, 夏枯即为九叶重楼,掘地三尺寒蝉现, 除夕子时雪,落地已隔年。 相思亦可解,过了离别时。
时人谈论《西厢记》崔莺莺,总是不离“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主追求爱情”等,张生则是“有谋略又专情”“感情真挚”…难道就没有其他批评角度了吗?《西厢记》我一口气读完,总感觉一肚子的无名火,到底是在对谁生气? 剧中固然不乏作者对于自由恋爱的推崇,人物内心独白也十分细腻,但仔细读来却觉得不对,此剧并不是为张、崔二人所写,相反,只为张生一人而设:整出戏剧中,崔莺莺的女性形象颇为淡弱,作者虽然对其外貌、性格赋予笔墨,但显然不及张生。在第一出戏中张生对崔一见钟情,此后作者便极力刻画他的专情形象,对莺莺的思念之情大着笔墨,言辞恳切,一为情所困的男性形象顷刻跃然纸上,但是前几出戏文都未过多描绘莺莺的心理活动,直到《白马解围》孙飞虎欲强娶莺莺时,莺莺为保家门名声及普救寺众僧性命,甘愿自尽而亡,也不遂了贼人心意,至此,莺莺的女性形象才渐渐清晰,对张生的情谊也铺陈开来…总之,作者不仅疏于刻画莺莺的形象,且对莺莺于张生的情谊,也未给予足够描绘,使得读者在看完整出戏剧之后,甚至无法捕捉一个较为完整鲜明的女主角形象。反观张生,他的形象,却要清晰很多,他开朗随和的性格以及对莺莺情感的浓烈真挚,在戏文中均可见一二。这种对比在《白马解围》中得以深刻的展现出来。女主角崔莺莺需要依靠男性来拯救自身的命运,无法借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作者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的偏向:通过女性来烘托男性,最终目的是体现出男性人物形象的伟岸与高大。 总而言之,《西厢记》是一部为张生写的戏曲,崔莺莺形象较为单薄,对于张生与自己的爱情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反抗和追求,更多的是逆来顺受,性别意识几乎没有体现。 除此之外,透过对于《西厢记》最传统的那一类批评(本书导读部分即是典型例子),我能感知到不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仍然存在,缺乏女性观照,是此类批评的最大问题。
读完啦,像是看了一场华丽的演出。写一点吧,以下内容部分观点并非原创,部分是和文学史结合起来的感触。 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感情并没有感动我,这样的感情我想也很难打动一个现代人。打动我的是王实甫优美唱词中的细腻描写,她把莺莺和张生之间的情感变化、心理状态描写的出神入化,夜不能寐的相思之情,担忧夫婿再娶的忧虑之意,小红的细腻考量、尖嘴灵舌,母亲的严厉与绸缪,都穿越了时间最大程度的传达给了我。 先从突破性来说,本篇还是传统的一见倾心的情节,所谓“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这是礼教束缚下的产物,他们没有相处的机会,便只能以一见钟情为事情的开端。但是可以看出王实甫是努力的戴着镣铐跳舞的,莺莺和张生之间也有着不少的见面,除却第一面以外,后面不论是互诉衷肠或鱼水之欢都是他们共同筹谋,努力争取的结果,这是作者创造的人物行为的突破。第二,本篇并不像以前的《南柯太守传》《离魂记》等篇,有鬼神之说,不能相守的夫妻,因为脱身成鬼得以相守。《西厢记》是完全现实的,这样的现实喜剧,给了人们很大的鼓舞,最后说出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极大的鼓舞和祝福了听众,如果是像《离魂记》那样,莺莺和张生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做了阴间夫妻,那么这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听来就满是遗憾。 再从文学性来说,王实甫写的真的很好很好很好,好到都想背诵的程度,有很多唱词很有韵味,很有文化但是又很切合实际,毫不生涩、堆砌。像小红和郑的吵架中也有粗俗之语,很符合人们吵架时候的状态,哈哈哈。感觉不是我能够评价的名篇。 再者,读的时候总是能想起林妹妹、宝玉和宝钗。好像我们有过一段共同记忆😋
说说里面几个角色。首先是红娘。西厢里按私心,我最喜欢红娘。牡丹亭里有个春香,俏皮可爱,活泼天真,我原以为红娘也是这般角色,毕竟才子佳人小说都这一套。没想到红娘完全颠覆认知。她一个侍妾丫鬟,未读书识字,然论人物品性,比之书中相国小姐崔莺莺、金科及第张珙、礼部尚书贵子郑恒,都毫不逊色,甚至有时还略压一头。从以下几处可以看出: 先看最初张生第一次见红娘,他没头没脑上来一顿自我介绍,然后冷不丁问了一句“敢问小姐常出来么?“。这是张生呆愣憨直。看红娘怎么反应? ”(红怒云)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君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193]。”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召立莺莺于庭下,责之曰:“汝为女子,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视,岂不自耻?”莺立谢而言曰:“今当改过从新,毋敢再犯。”是他亲女,尚然如此,何况以下侍妾乎!先生习先王之道,尊周公之礼,不干己事,何故用心?早是妾身,可以容恕。若夫人知其事呵,决无干休!今后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下)“ 这一段说得是铿锵有力,条明理顺,义正词严!且从后文她要张生莺莺念信给她听来看,红娘是不识字的。一位不识字的侍妾丫鬟对一位冒冒失失的秀才,讲孔孟之道周公之礼,斥责他不要不懂分寸失了礼,同时又为相国家风和自家小姐的品行做了一番辩白,既呵退了张生,又维护了自家,怎么不让人敬服呢?且后面几次张君瑞崔莺莺二人得以相会,都少不得红娘在其中出谋划策。到事情败露,夫人盛气要拿人,红娘机警聪慧,大着胆子出语顶撞,且话语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她说, “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建区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红娘不敢自专,乞望夫人台鉴: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 瞧瞧这一字一句!若非红娘这一番力挽狂澜地辩白,缓和情势让事情得以辗转,结局究竟怎样也未可知啊! 还有张生第一次求红娘传信,她先是严词拒绝,且说明此事对于莺莺的唐突。后被张生痴情打动心软答应传信,在二人之间当起小白鸽。但红娘之所以为红娘,她不是单呆传信。她虽不识字,却让莺莺张生将信念她听一遭,来了解信中内容,把握二人的感情进度。 红娘就是莺莺和张生头上的一把戒尺。青年男女恋爱,本就难以把持,且张生莺莺都还是痴儿痴女,二人这段感情最终能完满而不至于走向身败人分的悲剧,原因之一就少不了红娘“发乎情,止乎礼”的分寸感 。 再说相国夫人。剧里相国夫人几番变卦,显得既没主张,又不讲信义,反而成天介里把相国家谱挂在嘴边施展权威,初看实在完全没感受到个人魅力,只是当时贵族家长形象的一个代表符号。反而是红娘,倒像是张生和莺莺的好娘亲、亲姐姐,一直尽心尽力为两人张罗。这两个人谈个恋爱,一个相国小姐,高傲自持又娇气,一个白衣秀才,呆愣痴情是个傻角。没有红娘你说你俩可怎么办啊! 所以当时看到莺莺不信任红娘时,还小小为她的拳拳之心伤心了一把。虽然莺莺这样谨慎也是有她迫于社会道德压力的考虑的吧,她身为相门深闺小姐,不得不处处留心维护清誉,可以理解。 读西厢时不时联想起红楼,可能因为红楼里宝黛对白里经常出现西厢里的戏词吧。尤其这一段,当时脑子里一下子就想起来潇湘馆竹阴窗外,坐在廊下的紫鹃从手中的绣花中抬起头来,笑问自门口迎来、前来探望的宝玉。还有宝玉雨夜里深夜提灯探望黛玉,于门口的一番对白。氛围感很相近。其实这一幕场景还有好多类似的,红楼里印象中这类两人或几人庭下寒暄,然后随着话头拥进屋内的场景有不少。 “(咳嗽科)(红问云)谁在外面?(见科)(红见仆人,红笑云)你几时来?可知道昨夜灯花报,今朝喜鹊噪[23]。姐姐正烦恼哩。你自来?和哥哥来?(仆云)哥哥得了官也,著我寄书来。(红云)你则在这里等著,我对俺姐姐说了呵,你进来。” 最后说说末尾像是被迫出场唱黑脸的苦命男二郑恒。私心里觉得他挺可怜的,虽出身显贵,却丧父丧母,孤零零一个。指了个亲事吧,一边被不靠谱的相国夫人推来推去差点搅黄了,一边半道里却杀出个张生直接把媳妇儿抢了。最后未婚妻跟有情郎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他竹篮打水一场空,赤条条命赴黄泉。最惨倒霉蛋非他莫属了。 红娘的另一个高光就是他给的。郑恒刚出场,一先没上门撒泼我还以为他是个好的,没想到跟红娘争辩几句,虽说他占理吧,倒不至于露出恶相来。跟红娘两相一比,被红娘品格秒杀。不过他俩吵架挺有意思的,像两个小学生。“(净云)兀的那小妮子,眼见得受了招安了也。我也不对你说,明日我要娶,我要娶!(红云)不嫁你,不嫁你!” 感觉因为是戏文,所以把郑恒的黑放大了,或者说故意写坏,扮反派,拆有情人,制造戏剧冲突。这个角色本性也许不至于这么不堪。 初读看得匆忙,大概留意到的还有些个,诉诸文字就这些吧。有误的话,再读再说。
开卷第一折:嗯,文词华美,朗朗上口,虽然是见色起意,但喜欢美女倒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还不错。 第二折开始:地铁老头看手机,这也上得了台面?居然这么多年这么多人用这低俗话本来碰瓷爱情辱没斯文?淫秽露骨,肮脏下流,男盗女娼,不堪入目。这就是本加了些情节波动、喜欢引经据典、读起来押韵上口的优质黄书。 最震惊的在第四本第一折,没单独见过面说过话的两个人,这大户人家的闺阁小姐主动上门了,结果给这男的直接扒了衣服就干。干完俩人还满意地查看染红的手帕,小姐还要下床回去。最后男的追到门口,让小姐明天晚上一定得早点来……就这样几天下来,硬是把小姐的腰肢体态都干变了,别样风流了,然后,变化被看出来,事发了。 本以为第三本第二折开始希望出现了:作者借一个侍妾的冷眼,开始对败絮其中的“公子小姐”进行精辟的揭穿辛辣的讽刺掷地有声的批判,终于让人痛快了。红娘要骂出读者之想骂,要问出读者之所疑,要替作者行褒贬,还得推动剧情,是一面铜镜,是最核心的角色。而她是个侍妾,妙啊。 但是继续到四本末五本,好吧,并不是那样,红娘一顿拉踩让人彻底没盼头了,虽然很有可能是护张出于护崔,但明显作者立意不是批判,这作品远没有那么深刻,不是讽刺也非警醒,偷奸男女也睡出了感情。唉,填满诗句唱词又如何,基本是化用,经常硬凑韵,文学水平不见得高。主要是小家子气,三观不正。可惜从送考和通信两折看,明明能精彩地写个真爱情的。盛名之下,其实不副啊。人云亦云,太离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杂剧《西厢记》是敷演唐传奇《莺莺传》故事脚本而来,其中在董解元诸宫调之作基础上润笔。关于《西厢记》的论述历来很多,这版将唐传奇《莺莺传》、宋之鼓子词、金之诸宫调都附录在后,有兴趣可以阅读。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剧情在董解元诸宫调基础上润笔,与唐传奇《莺莺传》相比:人物形象塑造更鲜明、剧情更为跌宕、叙述更为完整、情绪表达更为复杂。一是唐传奇的叙事笔法脱骈文、诗歌而来,语言简练平实,与叙事诗风格更为接近。《莺莺传》的写作主线为:张生与崔莺莺“始乱之,终弃之”,叙事放在剧情介绍并杂以时人评述,与“新乐府运动”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主旨相符。传奇中崔莺莺的情感描述更为纠结,“礼与情”的纠结落在这个“自荐枕席”女子身上。二是杂剧的叙事方法多样,词曲的运用使情感描述更为直接,少些“代言体”风格,多些“自叙体”风格。剧情更为复杂:普救寺为诸多矛盾展开的场所,这里有张珙与崔莺莺的拈花一笑之初见、“凤求凰”之琴音递情、“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扶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之以诗诉情;也有红娘巧舌如簧斥张珙之不合礼数、崔莺莺之口是心非、崔夫人之不守信用、郑恒之强蛮无礼;崔夫人与张珙之“不嫁白面书生”的婚配冲突、与郑恒的先前之约;孙飞虎围寺要挟、杜确应张珙之信解救等等。 五本二十一折的杂剧: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栾杂剧 插话:一是元杂剧使用典故之繁——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孟光与梁鸿“举案齐眉”、韩寿的“偷香窃玉”等等;二是使用俗语入剧,读来不甚明白;三是意境描写的化用,[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对[宋]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化用。四是佛教用语的使用,依着注解也不堪了了。五是曲牌名的诗意生动,[鹊踏枝]、[鹧鹄天]、[点绛唇]、[油葫芦]、[后庭花]、[寄生草]、[醉春风]、[雁儿落]、[八声甘州]、[斗鹌鹑]、[满庭芳]等。
这是一本读了很久的书,从三月就尝试着读了,但一直没读下去,每次逼迫自己读一点,读到五月末终于读完了。 从历史意义来讲,这是一本宣扬青年男女努力冲破封建桎梏并实现爱情自由的作品,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结尾大胆道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呼声。就其形象刻画来说,崔莺莺是一个美丽,有才华的女子,她从一开始的犹疑,口是心非到后面努力追求自己的爱情。张君瑞正直,红娘聪明勇敢,郑恒虚伪狡诈,这些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就其语言来说,语言刻画十分细腻优美。明代朱权评:“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花间美人”可见其文辞生动艳丽;其文有骚人墨客之趣,故事运用了铺垫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比如文章一开头就说张君瑞要去拜访白马将军,可见二人相熟,这也为后面张生一纸退敌做出了铺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剧中诗文的化用,巧妙无比,羚羊挂角。如红娘在说张生对莺莺思念到夜不能寐,日渐消瘦时说:“罗衣不奈五更寒,愁无限,寂寞泪阑干。”这就化用了李后主和白居易的诗。本剧大体的语言风格像施了粉黛,头戴珠翠的女子。而关汉卿的语言风格更像乡间自由潇洒,活泼爽利的少女,像一碗能够直达心底的酒。 这篇作品是难得的佳作,但我读的时候是比较痛苦的,尤其是读前几折的时候。如今的社会的思想已然得到了极大解放,我们都深受熏陶。我一边无法抛弃现有思想读作品,我觉得张生的形象刻画是偏油滑的,比如第三本第四折中张生说“则除是那小姐美甘甘、香喷喷、凉渗渗、娇滴滴一点唾津儿咽下去,这屌病便可。”而对莺莺的描写很多凝视,充满了“看与被看”,比如大量张生对莺莺小脚的凝视等等。在我读来,张生对莺莺的感情更多是外貌冲击加上欲望的渴求,而其他的真情反倒更读不出来那么多。一方面,我又知道这是一篇佳作,需要读下去。 人和书也是有缘分的吧,许是和《西厢记》缘分未到,而我却还是贸贸然地翻开强行读下去了。不知几年或几十年后再读,想法是否会随之改变。
一开始看时,由于他举止轻佻,我就不太喜欢张生这个角色。后来他书信一封智退孙飞虎,再者又与老夫人斗智斗勇,虽怯弱却也还算勇敢。 若没有红娘从中搭桥,反正张生和莺莺迟早得散。 封建礼教自是那万般阻隔,说轻不轻,说重也不重,不过是为那强权阶级服务。时代是发展的,不合理之处的弊端倘若不加改观,势必会也就会迎来墙倒众人推的境况。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相遇又何尝不是一场算计。
文言文真难读。先用读完(实际只看了丢丢)打个标记,以后有机会再看😂😂😂 毕竟男主角是个渣男,我们读者渣一渣,未完当读完也不是不行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看完后感觉和我想象的不同一样。张和崔的爱情确实大胆,反叛父母之命,追求自由爱情。不过张君瑞是不是最开始见色起意呢?男主人公的形象,我感觉还是不太高尚美好,给我观感,他很好色、想着男女之事。 爱情有一方主动,另一方应和,最终互明情谊。莺莺充分体现她是个才女,不明着表情谊,而是旁敲侧击地试探。确定了后主动去寻意中人欢好。红娘为他俩的爱情操了不少心。 崔莺莺夜会张生,一番云雨,这里真的让我目瞪口呆。生米煮成熟饭后,老夫人才同意两个人在一起。 感觉崔莺莺的婚嫁全在老夫人的一张嘴上,今个因为张生有法破孙彪的危险,便许诺将莺莺指与张生为妻,明个又因为不招白头婿拒绝了张生,然后因为二人有了夫妻之实便勉强同意,不过还是支了张生去科举,在郑恒的骗话下,又把莺莺给了郑,张回来、郑自杀,在杜将军见证下,莺莺终于和张生成了亲。 最终大圆满的结局给人无限遐想。这种先进的思想,领先很多,就算是我现在来看,有些地方都感到震撼。 想到红楼梦里黛玉她们读西厢记,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仿佛历史上真实存在着一个大观园,几百年后我和大观园里的黛玉读过同一个文本。 西厢记里面的唱词很美。我感觉很多画面能联想到某些唐诗宋词。白居易的长恨歌,柳永的词等等,写爱情,写别离,写相思。 才子佳人的爱情。 终于是读过这本“第六才子书”了
《西厢记》的改写策略:(一)否定了“始乱终弃”的道德正当性。唐代社会肯定“始乱终弃”的正当性。陈寅恪:“舍弃寒女,而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也。”唐代科举制度冲击门阀士族,但也只是相对的公平,知识分子仍然受到限制,不能仅凭自身力量实现阶级跨越。而自宋代开始,士大夫开始“向下看”,代表下层文化,替弱者发声,否定“始乱终弃”,《西厢记》就是如此。(二)将张生改写为坚贞不渝的情人。颠覆了“痴心女子负心汉”。张生也成为后代文人认可的理想人格典范—有才、有情、柔弱书生。(三)对才子佳人故事的关照。从唐代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后代仍有改写。
金圣叹评此书为《天下六大奇书》之一,此书源自《莺莺传》,原是悲剧,金人董解元整理、扩充了《西厢记诸宫调》,将悲剧变成了喜剧,王实甫在金人董解元基础上写成了《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使一对有情儿女终成眷属,遂了一众看官的愿。 然本书中附录中的《莺莺传》才是故事本来面貌,《西厢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有情儿女对礼教的反抗,故被列为禁书,但原始的故事中张生始乱终弃,还将莺莺诬为妖孽,哎…最后莺莺还给张生写了一封信,有情女对无情郎,情深意重,附上信件后篇: 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锺,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
实甫斟酌才情,缘饰藻艳,极其致于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令前无作者,后掩来哲,遂擅千古绝调。自王公贵人,逮闺秀里孺,世无不知有所谓《西厢记》。 -﹣明·王骥德 一、缘起与转折 祝福两个有缘人缔结良缘,你也许会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知你是否了解过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有着曲折的故事,它来源于《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中的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他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而另娶高门,并称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小说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 直到金代《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西厢》故事才有了新的突破: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了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张生私奔团圆作结。 董解元对《西厢记》的突破: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 二、内容 昨天去参观博物馆,看到了《西厢记》展,有些惊讶又有些惊喜,《西厢记》走进我的视野,是以别样的方式——画珐琅《西厢记》、青花《西厢记》、青花五彩《西厢记》、粉彩《西厢记》……看着那些器皿上画着的《西厢记》人物故事图,仿佛在那些旧的记忆里寻找着自己阅读过的踪迹,加深对那些故事的印象。 展厅里把《西厢记》分为四折,每走进一折就仿佛重新打开《西厢记》的大门,重温与重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有思想的“新生长。” 走到尾部,有个“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爱情永远年轻!”的角落,在那个角落看到流星滑落,降落着爱情箴言,总有一句箴言,让你觉得这样的爱情是你想要的。 第一折 元曲何谓? 《西厢记》是元曲的压卷之作。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的通称,包括元曲和杂剧。散曲为韵文,杂剧则是以曲文为主体,融合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综合表演艺术。元杂剧有成熟的剧本,内容雅俗共赏,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元杂剧形成了专业化的演出体系,是中国第一个成熟的戏剧形式,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里程碑。 第二折 西厢何解? 《西厢记》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元杂剧作品,讲述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两个“有情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世俗的重重阻力终成眷属的故事。作者王实甫通过峰回路转的戏剧结构、绮丽动人的语言艺术和出神入化的人物描写,表达了对婚恋自由的赞美。作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具有浓厚的反封建色彩,一经问世即“天下夺魁”。 第三折 情为何物? 《西厢记》问世以来,迅速风靡朝廷庙堂、市井农家,并在流传的过程中,突破戏曲表演和文字传播的范畴,以图像演绎的方式再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体验,寓“情”于“物”,借“物”传“情”。同时,随着中国瓷器在近代欧洲的广泛流行,绘有《西厢记》纹饰的瓷器作文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乘着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舶漂洋过海,用独特的中国式爱情故事打动西方,成为中国故事海外交流的典范。 第四折 曲短情长 《西厢记》被视为“情词之宗”、“丽曲之最盛者”、“天下之文”。它因为对“情”的描写与歌颂和超越时代的反抗精神常常被视为移人性情之作,多次遭到官方禁毁,却屡禁不绝,在民间广为流传,版本层出不穷,演绎经久不衰,并形成一股文化热潮,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爱情观念塑造影响深远。 尾声 一部《西厢记》,短短万言,却因其故事、人物、曲词的广泛传播凝结成一种具有浓厚相思之情的爱情意象,跨越时空,流传千载;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寥寥数语,却道出人世间普世性的爱情理想与人生追寻,和中国人崇尚圆满的民族审美心理相一致,和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呼应,西厢月上,情动千秋。 这世间情尽万物, 这世间爱溢流年, 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爱情永远年轻! 三、评点 《西厢记》问事以后,很多的名家对其有着很深的影响,很高的评价,其中对它的评点最要提的是李贽、金圣叹。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明代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主张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提倡尊重妇女、婚恋自主。李贽推《西厢记》为"天下至文",对它的评点细致、全面,提出的"叙事如见""传神""化工""见精神"等评点,体现了明末社会"以情为本""以自然为至境""尚趣"的审美倾向,深化了戏曲的艺术境界,是《西厢记》批评史上的里程碑,对《西厢记》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金圣叹(1608-1661),本名金人瑞,字圣叹,斋号彻庵,江南吴县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小说、戏曲创作理论,并开创了细读文本的文学批评方法。金圣叹奉《西厢记》为"天地妙文",将其和《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并列为"六才子书"。他对《西厢记》的评点"直取其文心","略其形迹,伸其神理",创意独特,细致人微,其"第六才子书"版《西厢记》出现后"世只知圣叹《第六才子书》,其余古本多不知也"。金评《西厢记》代表了古代戏曲评点史上的最高成就。 四、对后世的影响 随着《西厢记》的问世,赢得了很多的赞赏,也在舞台上不断地演绎着,甚至把其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形成了画珐琅、西厢瓷式的文化产物。 画珐琅 珐琅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又称"珐琅釉",亦可泛指施有珐琅釉的器物,即"珐琅器"。画珐琅是珐琅器的品种之一,也被称为"洋瓷",一般特指铜胎画珐琅。画珐琅工艺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在清康熙年间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西厢图式是画珐琅纹饰的重要创作素材。 西厢瓷 西厢图式在瓷器上体现的最为明显,甚至衍生出一个专门的瓷器品类"西厢瓷"。明清《西厢记》演出和插图的繁荣直接影响"西厢瓷"纹饰的面貌,清代景德镇制瓷技术突飞猛进,为瓷器纹饰的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持,瓷器画工在创作时,根据器形和市场需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上西厢世界。 五、写在最后 什么样的爱情是理想爱情,很多人脱口而出:“门当户对”。门当户对到底指待的是什么,有人说三观与兴趣爱好,有人说家庭背景,有人说家庭环境……我觉得门当互对不仅是物质上还有精神上,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更重要。 《简·爱》:“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息。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 真正的门当户对,是精神的契合、思想的同频,两个人相似的三观,心灵相同,相互欣赏,彼此陪伴,共同成长,这样的爱情婚姻才会历久弥香。 最后,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写于2023/11/25-46 江边
《西厢记》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就作品而论,有两座高峰,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赵景深先生在《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中称之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 《西厢记》描写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同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礼教叛逆者之间的冲突,表现了这样的主题思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 《西厢记》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中的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他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而另娶高门,并称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小说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 直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西厢》故事才有了新的突破: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了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张生私奔团圆作结。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
《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又俗又滥的故事: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法的考虑百般阻挠,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斗争,崔张终成眷属。作品表达了男女青年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显示出一种所谓反封建的主题。《西厢记》写出了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活着不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纵情,而任何破坏这种美的势力必然是丑恶的。《西厢记》写出了这种美与丑的较量,写出了人性的被束缚和被压抑,更写出了人性终于冲破束缚如惊雷如春笋自由伸张的勃勃生机。我们来看看《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场。“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的崔莺莺内心十分痛苦,历经苦心刚刚获得的爱情又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是一种什么“恨”呢?在莺莺看来,有情人朝夕相处,耳鬓厮磨,举案齐眉,卿卿我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总之,“但得一个并蒂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她反复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即便回来”,休要说什么“金榜无名誓不归”!这是对爱情和幸福的热烈渴望和执著追求,这种追求突破了封建陈腐观念和传统道德的束缚,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信条的颠覆,表现出一种叛逆精神。崔莺莺还有一层忧虑:张生一旦高中,会不会另攀高枝?“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所以郑重嘱咐张生:“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在那个时代,富易交,贵易妻不但是常事,甚至“始乱终弃”的流氓行为还被认为是“善补过”。在莺莺看来,自己对张生的深情不应该被辜负和背弃,而要得到对等的回报,这实际上是一种捍卫人格尊严和要求平等的思想,这也是对传统的不满和抗争,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心声。
本书共用9小时左右于10.2日拜读完! 王实莆先生的《西厢记》与曹雪芹的《红楼梦》被称之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在戏曲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西厢”故事的演变: 首先,故事最早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著的《莺莺传》,表现的是社会以“功名”为诱,引导张生负心、扼杀爱情,且作品中“尤物害人”、“女人祸水”之类的说教,有损作品的思想和艺术。 其次,金朝的董解元所著的《董西厢》,表现的是歌颂爱情的主题,但其中参杂着“门当户对”、“功名富贵”、“才子佳人”等非爱情因素,不够纯洁且艺术上显得粗糙。 元朝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却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缔结婚姻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少、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聪明或愚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不仅高于前代、高于同代婚姻恋爱作品的地方,甚至明代清代的戏曲作品,也没有能够超越它。 二、人物: (一)主要人物: 1.老夫人:典型封建家长,已故丈夫为相国,家境显赫,深爱独女崔莺莺,为了家庭的利益牺牲女儿的婚姻幸福,却包办婚姻。是封建礼教的卫道者,是自由爱情的镇压者! 2.崔莺莺:家境显赫,善于诗词歌赋以及女工。向往自由爱情,却深受封建礼教而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欲前又止、真真假假、反反复复、犹豫不定。通过一次次的思想斗争后,与张生自由结合,逐渐成为封建礼教的逆道者! 3.张生:名珙,字君瑞,满腹才华又诚实可信的书生,无论是穷书生时,还是状元及第时都深爱莺莺。为人聪明而不油滑,诚实而不呆笨,可笑而又可怜,因不同人情世故而被红娘称之为“傻角”。在追求自由爱情的道路上,成为封建礼教的逆道者! 4.红娘:莺莺的丫鬟,为人聪明伶俐,嘴利舌快,冷静心细,遇变不惊,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支持并帮助莺莺张生,促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被张生称之为“擎天柱”。她亦是封建礼教的逆道者! (补:现今为人牵线搭桥做好事的人之所以称之为“红娘”,亦与之有关。) (二)次要人物: 1.普救寺方丈法本和僧人法聪和慧明。 2.孙彪:字飞虎,趁皇权交换之际,佣兵自重,统领半万人马,镇守河桥。得知崔莺莺在普救寺,带领人马围困普救寺,欲强抢莺莺,最后被张生的好友杜确所抓捕。 3.杜确:字君实,为张生的同学,弃文从武,夺武举及第,官拜征西大将军,统领十万之众,镇守蒲关。 4.郑恒:字伯常,父亲生前为礼部尚书,曾许莺莺为其妻。倚父兄而仗势欺人,为人阴险,因妒忌张生而造谣说“张生获状元后,按圣旨取卫尚书的千金为妻,以莺莺为次妻。”差点毁了一桩婚姻,事情败露后,撞树而死。 三、戏剧冲突的主线: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礼教叛逆者与封建势力的冲突是主要矛盾,是贯穿始终的主线;莺莺与张生红娘之间由于误会造成的冲突是副线,受主要矛盾冲突的制约。 四、一些笔记: 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欲报深恩,昊天罔极。 2.夫人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 3.空撇下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白日凄凉枉耽病,今夜把相思再整。 4.空撇下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白日凄凉枉耽病,今夜把相思再整。 5.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扭捏著身子儿百般做作,来往向人前卖弄俊俏。 6.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7.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8.异乡易得离愁病,妙药难医断肠人。 9.小生无宋玉般容,潘安般貌,子建般才。 10.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11.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12.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今日见梅开,别离半载。 13.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 14.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芝,羲之献之。 15.不见时准备著千言万语,得相逢都变做短叹长吁。 16.九叶重楼二两,冬至蚕蜕一钱。 煎入隔年雪煮沸,可治世人相思苦疾。 可是, 重楼七叶一花,冬日何来蚕蜕, 原是相思无解。 殊不知, 夏枯即为九叶重楼,掘地三尺寒蝉现, 除夕子时雪,落地已隔年。 相思亦可解,过了离别时。
时人谈论《西厢记》崔莺莺,总是不离“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主追求爱情”等,张生则是“有谋略又专情”“感情真挚”…难道就没有其他批评角度了吗?《西厢记》我一口气读完,总感觉一肚子的无名火,到底是在对谁生气? 剧中固然不乏作者对于自由恋爱的推崇,人物内心独白也十分细腻,但仔细读来却觉得不对,此剧并不是为张、崔二人所写,相反,只为张生一人而设:整出戏剧中,崔莺莺的女性形象颇为淡弱,作者虽然对其外貌、性格赋予笔墨,但显然不及张生。在第一出戏中张生对崔一见钟情,此后作者便极力刻画他的专情形象,对莺莺的思念之情大着笔墨,言辞恳切,一为情所困的男性形象顷刻跃然纸上,但是前几出戏文都未过多描绘莺莺的心理活动,直到《白马解围》孙飞虎欲强娶莺莺时,莺莺为保家门名声及普救寺众僧性命,甘愿自尽而亡,也不遂了贼人心意,至此,莺莺的女性形象才渐渐清晰,对张生的情谊也铺陈开来…总之,作者不仅疏于刻画莺莺的形象,且对莺莺于张生的情谊,也未给予足够描绘,使得读者在看完整出戏剧之后,甚至无法捕捉一个较为完整鲜明的女主角形象。反观张生,他的形象,却要清晰很多,他开朗随和的性格以及对莺莺情感的浓烈真挚,在戏文中均可见一二。这种对比在《白马解围》中得以深刻的展现出来。女主角崔莺莺需要依靠男性来拯救自身的命运,无法借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作者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的偏向:通过女性来烘托男性,最终目的是体现出男性人物形象的伟岸与高大。 总而言之,《西厢记》是一部为张生写的戏曲,崔莺莺形象较为单薄,对于张生与自己的爱情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反抗和追求,更多的是逆来顺受,性别意识几乎没有体现。 除此之外,透过对于《西厢记》最传统的那一类批评(本书导读部分即是典型例子),我能感知到不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仍然存在,缺乏女性观照,是此类批评的最大问题。
读完啦,像是看了一场华丽的演出。写一点吧,以下内容部分观点并非原创,部分是和文学史结合起来的感触。 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感情并没有感动我,这样的感情我想也很难打动一个现代人。打动我的是王实甫优美唱词中的细腻描写,她把莺莺和张生之间的情感变化、心理状态描写的出神入化,夜不能寐的相思之情,担忧夫婿再娶的忧虑之意,小红的细腻考量、尖嘴灵舌,母亲的严厉与绸缪,都穿越了时间最大程度的传达给了我。 先从突破性来说,本篇还是传统的一见倾心的情节,所谓“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这是礼教束缚下的产物,他们没有相处的机会,便只能以一见钟情为事情的开端。但是可以看出王实甫是努力的戴着镣铐跳舞的,莺莺和张生之间也有着不少的见面,除却第一面以外,后面不论是互诉衷肠或鱼水之欢都是他们共同筹谋,努力争取的结果,这是作者创造的人物行为的突破。第二,本篇并不像以前的《南柯太守传》《离魂记》等篇,有鬼神之说,不能相守的夫妻,因为脱身成鬼得以相守。《西厢记》是完全现实的,这样的现实喜剧,给了人们很大的鼓舞,最后说出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极大的鼓舞和祝福了听众,如果是像《离魂记》那样,莺莺和张生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做了阴间夫妻,那么这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听来就满是遗憾。 再从文学性来说,王实甫写的真的很好很好很好,好到都想背诵的程度,有很多唱词很有韵味,很有文化但是又很切合实际,毫不生涩、堆砌。像小红和郑的吵架中也有粗俗之语,很符合人们吵架时候的状态,哈哈哈。感觉不是我能够评价的名篇。 再者,读的时候总是能想起林妹妹、宝玉和宝钗。好像我们有过一段共同记忆😋
说说里面几个角色。首先是红娘。西厢里按私心,我最喜欢红娘。牡丹亭里有个春香,俏皮可爱,活泼天真,我原以为红娘也是这般角色,毕竟才子佳人小说都这一套。没想到红娘完全颠覆认知。她一个侍妾丫鬟,未读书识字,然论人物品性,比之书中相国小姐崔莺莺、金科及第张珙、礼部尚书贵子郑恒,都毫不逊色,甚至有时还略压一头。从以下几处可以看出: 先看最初张生第一次见红娘,他没头没脑上来一顿自我介绍,然后冷不丁问了一句“敢问小姐常出来么?“。这是张生呆愣憨直。看红娘怎么反应? ”(红怒云)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君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193]。”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召立莺莺于庭下,责之曰:“汝为女子,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视,岂不自耻?”莺立谢而言曰:“今当改过从新,毋敢再犯。”是他亲女,尚然如此,何况以下侍妾乎!先生习先王之道,尊周公之礼,不干己事,何故用心?早是妾身,可以容恕。若夫人知其事呵,决无干休!今后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下)“ 这一段说得是铿锵有力,条明理顺,义正词严!且从后文她要张生莺莺念信给她听来看,红娘是不识字的。一位不识字的侍妾丫鬟对一位冒冒失失的秀才,讲孔孟之道周公之礼,斥责他不要不懂分寸失了礼,同时又为相国家风和自家小姐的品行做了一番辩白,既呵退了张生,又维护了自家,怎么不让人敬服呢?且后面几次张君瑞崔莺莺二人得以相会,都少不得红娘在其中出谋划策。到事情败露,夫人盛气要拿人,红娘机警聪慧,大着胆子出语顶撞,且话语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她说, “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建区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红娘不敢自专,乞望夫人台鉴: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 瞧瞧这一字一句!若非红娘这一番力挽狂澜地辩白,缓和情势让事情得以辗转,结局究竟怎样也未可知啊! 还有张生第一次求红娘传信,她先是严词拒绝,且说明此事对于莺莺的唐突。后被张生痴情打动心软答应传信,在二人之间当起小白鸽。但红娘之所以为红娘,她不是单呆传信。她虽不识字,却让莺莺张生将信念她听一遭,来了解信中内容,把握二人的感情进度。 红娘就是莺莺和张生头上的一把戒尺。青年男女恋爱,本就难以把持,且张生莺莺都还是痴儿痴女,二人这段感情最终能完满而不至于走向身败人分的悲剧,原因之一就少不了红娘“发乎情,止乎礼”的分寸感 。 再说相国夫人。剧里相国夫人几番变卦,显得既没主张,又不讲信义,反而成天介里把相国家谱挂在嘴边施展权威,初看实在完全没感受到个人魅力,只是当时贵族家长形象的一个代表符号。反而是红娘,倒像是张生和莺莺的好娘亲、亲姐姐,一直尽心尽力为两人张罗。这两个人谈个恋爱,一个相国小姐,高傲自持又娇气,一个白衣秀才,呆愣痴情是个傻角。没有红娘你说你俩可怎么办啊! 所以当时看到莺莺不信任红娘时,还小小为她的拳拳之心伤心了一把。虽然莺莺这样谨慎也是有她迫于社会道德压力的考虑的吧,她身为相门深闺小姐,不得不处处留心维护清誉,可以理解。 读西厢时不时联想起红楼,可能因为红楼里宝黛对白里经常出现西厢里的戏词吧。尤其这一段,当时脑子里一下子就想起来潇湘馆竹阴窗外,坐在廊下的紫鹃从手中的绣花中抬起头来,笑问自门口迎来、前来探望的宝玉。还有宝玉雨夜里深夜提灯探望黛玉,于门口的一番对白。氛围感很相近。其实这一幕场景还有好多类似的,红楼里印象中这类两人或几人庭下寒暄,然后随着话头拥进屋内的场景有不少。 “(咳嗽科)(红问云)谁在外面?(见科)(红见仆人,红笑云)你几时来?可知道昨夜灯花报,今朝喜鹊噪[23]。姐姐正烦恼哩。你自来?和哥哥来?(仆云)哥哥得了官也,著我寄书来。(红云)你则在这里等著,我对俺姐姐说了呵,你进来。” 最后说说末尾像是被迫出场唱黑脸的苦命男二郑恒。私心里觉得他挺可怜的,虽出身显贵,却丧父丧母,孤零零一个。指了个亲事吧,一边被不靠谱的相国夫人推来推去差点搅黄了,一边半道里却杀出个张生直接把媳妇儿抢了。最后未婚妻跟有情郎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他竹篮打水一场空,赤条条命赴黄泉。最惨倒霉蛋非他莫属了。 红娘的另一个高光就是他给的。郑恒刚出场,一先没上门撒泼我还以为他是个好的,没想到跟红娘争辩几句,虽说他占理吧,倒不至于露出恶相来。跟红娘两相一比,被红娘品格秒杀。不过他俩吵架挺有意思的,像两个小学生。“(净云)兀的那小妮子,眼见得受了招安了也。我也不对你说,明日我要娶,我要娶!(红云)不嫁你,不嫁你!” 感觉因为是戏文,所以把郑恒的黑放大了,或者说故意写坏,扮反派,拆有情人,制造戏剧冲突。这个角色本性也许不至于这么不堪。 初读看得匆忙,大概留意到的还有些个,诉诸文字就这些吧。有误的话,再读再说。
开卷第一折:嗯,文词华美,朗朗上口,虽然是见色起意,但喜欢美女倒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还不错。 第二折开始:地铁老头看手机,这也上得了台面?居然这么多年这么多人用这低俗话本来碰瓷爱情辱没斯文?淫秽露骨,肮脏下流,男盗女娼,不堪入目。这就是本加了些情节波动、喜欢引经据典、读起来押韵上口的优质黄书。 最震惊的在第四本第一折,没单独见过面说过话的两个人,这大户人家的闺阁小姐主动上门了,结果给这男的直接扒了衣服就干。干完俩人还满意地查看染红的手帕,小姐还要下床回去。最后男的追到门口,让小姐明天晚上一定得早点来……就这样几天下来,硬是把小姐的腰肢体态都干变了,别样风流了,然后,变化被看出来,事发了。 本以为第三本第二折开始希望出现了:作者借一个侍妾的冷眼,开始对败絮其中的“公子小姐”进行精辟的揭穿辛辣的讽刺掷地有声的批判,终于让人痛快了。红娘要骂出读者之想骂,要问出读者之所疑,要替作者行褒贬,还得推动剧情,是一面铜镜,是最核心的角色。而她是个侍妾,妙啊。 但是继续到四本末五本,好吧,并不是那样,红娘一顿拉踩让人彻底没盼头了,虽然很有可能是护张出于护崔,但明显作者立意不是批判,这作品远没有那么深刻,不是讽刺也非警醒,偷奸男女也睡出了感情。唉,填满诗句唱词又如何,基本是化用,经常硬凑韵,文学水平不见得高。主要是小家子气,三观不正。可惜从送考和通信两折看,明明能精彩地写个真爱情的。盛名之下,其实不副啊。人云亦云,太离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杂剧《西厢记》是敷演唐传奇《莺莺传》故事脚本而来,其中在董解元诸宫调之作基础上润笔。关于《西厢记》的论述历来很多,这版将唐传奇《莺莺传》、宋之鼓子词、金之诸宫调都附录在后,有兴趣可以阅读。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剧情在董解元诸宫调基础上润笔,与唐传奇《莺莺传》相比:人物形象塑造更鲜明、剧情更为跌宕、叙述更为完整、情绪表达更为复杂。一是唐传奇的叙事笔法脱骈文、诗歌而来,语言简练平实,与叙事诗风格更为接近。《莺莺传》的写作主线为:张生与崔莺莺“始乱之,终弃之”,叙事放在剧情介绍并杂以时人评述,与“新乐府运动”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主旨相符。传奇中崔莺莺的情感描述更为纠结,“礼与情”的纠结落在这个“自荐枕席”女子身上。二是杂剧的叙事方法多样,词曲的运用使情感描述更为直接,少些“代言体”风格,多些“自叙体”风格。剧情更为复杂:普救寺为诸多矛盾展开的场所,这里有张珙与崔莺莺的拈花一笑之初见、“凤求凰”之琴音递情、“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扶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之以诗诉情;也有红娘巧舌如簧斥张珙之不合礼数、崔莺莺之口是心非、崔夫人之不守信用、郑恒之强蛮无礼;崔夫人与张珙之“不嫁白面书生”的婚配冲突、与郑恒的先前之约;孙飞虎围寺要挟、杜确应张珙之信解救等等。 五本二十一折的杂剧: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栾杂剧 插话:一是元杂剧使用典故之繁——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孟光与梁鸿“举案齐眉”、韩寿的“偷香窃玉”等等;二是使用俗语入剧,读来不甚明白;三是意境描写的化用,[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对[宋]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化用。四是佛教用语的使用,依着注解也不堪了了。五是曲牌名的诗意生动,[鹊踏枝]、[鹧鹄天]、[点绛唇]、[油葫芦]、[后庭花]、[寄生草]、[醉春风]、[雁儿落]、[八声甘州]、[斗鹌鹑]、[满庭芳]等。
这是一本读了很久的书,从三月就尝试着读了,但一直没读下去,每次逼迫自己读一点,读到五月末终于读完了。 从历史意义来讲,这是一本宣扬青年男女努力冲破封建桎梏并实现爱情自由的作品,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结尾大胆道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呼声。就其形象刻画来说,崔莺莺是一个美丽,有才华的女子,她从一开始的犹疑,口是心非到后面努力追求自己的爱情。张君瑞正直,红娘聪明勇敢,郑恒虚伪狡诈,这些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就其语言来说,语言刻画十分细腻优美。明代朱权评:“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花间美人”可见其文辞生动艳丽;其文有骚人墨客之趣,故事运用了铺垫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比如文章一开头就说张君瑞要去拜访白马将军,可见二人相熟,这也为后面张生一纸退敌做出了铺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剧中诗文的化用,巧妙无比,羚羊挂角。如红娘在说张生对莺莺思念到夜不能寐,日渐消瘦时说:“罗衣不奈五更寒,愁无限,寂寞泪阑干。”这就化用了李后主和白居易的诗。本剧大体的语言风格像施了粉黛,头戴珠翠的女子。而关汉卿的语言风格更像乡间自由潇洒,活泼爽利的少女,像一碗能够直达心底的酒。 这篇作品是难得的佳作,但我读的时候是比较痛苦的,尤其是读前几折的时候。如今的社会的思想已然得到了极大解放,我们都深受熏陶。我一边无法抛弃现有思想读作品,我觉得张生的形象刻画是偏油滑的,比如第三本第四折中张生说“则除是那小姐美甘甘、香喷喷、凉渗渗、娇滴滴一点唾津儿咽下去,这屌病便可。”而对莺莺的描写很多凝视,充满了“看与被看”,比如大量张生对莺莺小脚的凝视等等。在我读来,张生对莺莺的感情更多是外貌冲击加上欲望的渴求,而其他的真情反倒更读不出来那么多。一方面,我又知道这是一篇佳作,需要读下去。 人和书也是有缘分的吧,许是和《西厢记》缘分未到,而我却还是贸贸然地翻开强行读下去了。不知几年或几十年后再读,想法是否会随之改变。
一开始看时,由于他举止轻佻,我就不太喜欢张生这个角色。后来他书信一封智退孙飞虎,再者又与老夫人斗智斗勇,虽怯弱却也还算勇敢。 若没有红娘从中搭桥,反正张生和莺莺迟早得散。 封建礼教自是那万般阻隔,说轻不轻,说重也不重,不过是为那强权阶级服务。时代是发展的,不合理之处的弊端倘若不加改观,势必会也就会迎来墙倒众人推的境况。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相遇又何尝不是一场算计。
文言文真难读。先用读完(实际只看了丢丢)打个标记,以后有机会再看😂😂😂 毕竟男主角是个渣男,我们读者渣一渣,未完当读完也不是不行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看完后感觉和我想象的不同一样。张和崔的爱情确实大胆,反叛父母之命,追求自由爱情。不过张君瑞是不是最开始见色起意呢?男主人公的形象,我感觉还是不太高尚美好,给我观感,他很好色、想着男女之事。 爱情有一方主动,另一方应和,最终互明情谊。莺莺充分体现她是个才女,不明着表情谊,而是旁敲侧击地试探。确定了后主动去寻意中人欢好。红娘为他俩的爱情操了不少心。 崔莺莺夜会张生,一番云雨,这里真的让我目瞪口呆。生米煮成熟饭后,老夫人才同意两个人在一起。 感觉崔莺莺的婚嫁全在老夫人的一张嘴上,今个因为张生有法破孙彪的危险,便许诺将莺莺指与张生为妻,明个又因为不招白头婿拒绝了张生,然后因为二人有了夫妻之实便勉强同意,不过还是支了张生去科举,在郑恒的骗话下,又把莺莺给了郑,张回来、郑自杀,在杜将军见证下,莺莺终于和张生成了亲。 最终大圆满的结局给人无限遐想。这种先进的思想,领先很多,就算是我现在来看,有些地方都感到震撼。 想到红楼梦里黛玉她们读西厢记,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仿佛历史上真实存在着一个大观园,几百年后我和大观园里的黛玉读过同一个文本。 西厢记里面的唱词很美。我感觉很多画面能联想到某些唐诗宋词。白居易的长恨歌,柳永的词等等,写爱情,写别离,写相思。 才子佳人的爱情。 终于是读过这本“第六才子书”了
《西厢记》的改写策略:(一)否定了“始乱终弃”的道德正当性。唐代社会肯定“始乱终弃”的正当性。陈寅恪:“舍弃寒女,而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也。”唐代科举制度冲击门阀士族,但也只是相对的公平,知识分子仍然受到限制,不能仅凭自身力量实现阶级跨越。而自宋代开始,士大夫开始“向下看”,代表下层文化,替弱者发声,否定“始乱终弃”,《西厢记》就是如此。(二)将张生改写为坚贞不渝的情人。颠覆了“痴心女子负心汉”。张生也成为后代文人认可的理想人格典范—有才、有情、柔弱书生。(三)对才子佳人故事的关照。从唐代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后代仍有改写。
金圣叹评此书为《天下六大奇书》之一,此书源自《莺莺传》,原是悲剧,金人董解元整理、扩充了《西厢记诸宫调》,将悲剧变成了喜剧,王实甫在金人董解元基础上写成了《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使一对有情儿女终成眷属,遂了一众看官的愿。 然本书中附录中的《莺莺传》才是故事本来面貌,《西厢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有情儿女对礼教的反抗,故被列为禁书,但原始的故事中张生始乱终弃,还将莺莺诬为妖孽,哎…最后莺莺还给张生写了一封信,有情女对无情郎,情深意重,附上信件后篇: 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锺,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